张横柳—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91kb)。
欢迎进入《伤寒论》的医学殿堂!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一、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见图表如下)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二、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汤仅五味药相承而成,但用于临床使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证获得卓著疗效,引起现代药学家极大兴趣,从本方中单味药到复方的药理均作了大量分析与研究,综合归纳本方作用有六:
1.解热抗炎抗病毒及抑菌;
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3.解痉、镇痛、镇静;
4.改善心血管功能;
5.抗过敏作用;
6.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这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三对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的病理状态;
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3.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节;
4.对心脾阳虚致血压异常;
5.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久和与便秘。
双向调节的实质,很可能是通过调营卫,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内因(正气)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环境的恒定性,由是疾病发生与归转不仪取决于致病因子的质和量,更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强弱,因此,治疗把立足点放在机体反应性(扶正)上比单纯着眼致病因素,更有利调动机体战胜疾病。
三、桂枝汤实质探讨
1.属何法范围--既属辛温解表法(汗法)亦属八法之"和"法。属和法之依据有如下六个方面:
(1)"和"之本义:和是中医传统的常用单音词,《辞源》注释:"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中庸》云:"发而中皆中节,谓之和"。
(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三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处《灵枢·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生气通天论》)。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而言。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6)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四、桂枝汤运用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原文234条:阳明病,脉浮,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4)太阴表证;
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5)妊娠恶阻。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2.古代医家运用: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无不推崇备至,尤其是唐宋以来,各医派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各派医家都宗以本方理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化裁,丰富与发展了本方的理法及应用。
如明·王肯堂以桂枝汤,随证加减化裁的有三方:
①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
②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盛阴虚之疟证。
③ 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桂枝汤加防己、防风),治发热脉沉细之太阴腹痛。
清·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温病最忌辛温药发汗,但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者,温病学家吴瑭宗桂枝汤解肌之理,以之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汗而解。故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把本方列为众方之首。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邪伤营卫,皆因大气虚损致卫气漫散,邪得越卫而侵营,故立加味桂枝代粥汤。在桂枝汤原方加黄芪、知母、防风,治中风有汗。加黄芪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加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服后啜粥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加知母以制黄芪之温。综观张氏运用桂枝汤时,每每加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以助其速于汗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若遇干呕甚者,加半夏以止呕,诚属经验之谈。
经方家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记载:谢先生,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气水,畅饮鼓腹。当夜即发热恶寒汗出,不吐而下利频作,腹痛后重,小便短赤,脉不沉而浮。拟桂枝汤治疗,服药后表解利减,调理瘥。此即"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之意。综观曹氏六则桂枝汤验案有其特点:一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精神;二是三伏之天不避桂枝;三是不分南方与北方之偏见。可见曹氏深研于桂枝汤而有所收获,正可作为借镜。
4、 现代医家运用:
现代医家仍宗以桂枝法,并继承历代医家对本方运用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需要,更加广泛地治疗临床各科的疾病,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现分述如下:
(1)感冒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属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和者,运用桂枝汤并随证加减治疗,其疗效是显著的。叶氏以桂枝汤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法夏6克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2%,恶寒52%,流涕63%,头痛52%,伴咳嗽、食欲下降,舌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煎剂,每日1帖2汁;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正常,计20例(20﹒5%)。重者3剂,计43例(45﹒2%)。4剂者27例(28﹒5%)。最多服5剂,共5例(5﹒8%)。平均3天可复康,疗效达100%。
(2)自汗症 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卫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证,源于论中第53、54条原文 ......
欢迎进入《伤寒论》的医学殿堂!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一、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见图表如下)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二、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汤仅五味药相承而成,但用于临床使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证获得卓著疗效,引起现代药学家极大兴趣,从本方中单味药到复方的药理均作了大量分析与研究,综合归纳本方作用有六:
1.解热抗炎抗病毒及抑菌;
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3.解痉、镇痛、镇静;
4.改善心血管功能;
5.抗过敏作用;
6.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这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三对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的病理状态;
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3.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节;
4.对心脾阳虚致血压异常;
5.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久和与便秘。
双向调节的实质,很可能是通过调营卫,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内因(正气)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环境的恒定性,由是疾病发生与归转不仪取决于致病因子的质和量,更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强弱,因此,治疗把立足点放在机体反应性(扶正)上比单纯着眼致病因素,更有利调动机体战胜疾病。
三、桂枝汤实质探讨
1.属何法范围--既属辛温解表法(汗法)亦属八法之"和"法。属和法之依据有如下六个方面:
(1)"和"之本义:和是中医传统的常用单音词,《辞源》注释:"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中庸》云:"发而中皆中节,谓之和"。
(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三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处《灵枢·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生气通天论》)。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而言。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6)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四、桂枝汤运用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原文234条:阳明病,脉浮,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4)太阴表证;
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5)妊娠恶阻。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2.古代医家运用: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无不推崇备至,尤其是唐宋以来,各医派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各派医家都宗以本方理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化裁,丰富与发展了本方的理法及应用。
如明·王肯堂以桂枝汤,随证加减化裁的有三方:
①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
②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盛阴虚之疟证。
③ 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桂枝汤加防己、防风),治发热脉沉细之太阴腹痛。
清·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温病最忌辛温药发汗,但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者,温病学家吴瑭宗桂枝汤解肌之理,以之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汗而解。故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把本方列为众方之首。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邪伤营卫,皆因大气虚损致卫气漫散,邪得越卫而侵营,故立加味桂枝代粥汤。在桂枝汤原方加黄芪、知母、防风,治中风有汗。加黄芪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加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服后啜粥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加知母以制黄芪之温。综观张氏运用桂枝汤时,每每加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以助其速于汗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若遇干呕甚者,加半夏以止呕,诚属经验之谈。
经方家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记载:谢先生,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气水,畅饮鼓腹。当夜即发热恶寒汗出,不吐而下利频作,腹痛后重,小便短赤,脉不沉而浮。拟桂枝汤治疗,服药后表解利减,调理瘥。此即"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之意。综观曹氏六则桂枝汤验案有其特点:一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精神;二是三伏之天不避桂枝;三是不分南方与北方之偏见。可见曹氏深研于桂枝汤而有所收获,正可作为借镜。
4、 现代医家运用:
现代医家仍宗以桂枝法,并继承历代医家对本方运用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需要,更加广泛地治疗临床各科的疾病,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现分述如下:
(1)感冒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属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和者,运用桂枝汤并随证加减治疗,其疗效是显著的。叶氏以桂枝汤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法夏6克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2%,恶寒52%,流涕63%,头痛52%,伴咳嗽、食欲下降,舌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煎剂,每日1帖2汁;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正常,计20例(20﹒5%)。重者3剂,计43例(45﹒2%)。4剂者27例(28﹒5%)。最多服5剂,共5例(5﹒8%)。平均3天可复康,疗效达100%。
(2)自汗症 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卫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证,源于论中第53、54条原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