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性酸中毒.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第3页 |
第11页 |
参见附件(288kb)。
1
肾小管性酸中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肾脏科 董德长
两种肾性酸中毒
ê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小球性)
ê 小管功能缺陷:
小球功能正常
泌H+缺陷:
ê 上皮细胞泌H+泵减少,分泌速率减慢,ê 速率缺陷 rate defect
ê 分泌缺陷 secretory defect
ê 上皮细胞膜泌H+泵弱:跨上皮H+浓度梯
度太大无力分泌
ê 梯度缺陷 gradient defect
ê 上皮细胞通透性改变:
ê 分泌入管腔H+返流入小管细胞内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酸化功能
和4种酶有关:
一、碳酸脱氢酶
二、Na-K-ATP酶
三、H-ATP酶
四、H-K-ATP酶
碳酸脱氢酶
ê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浆内提供H,处理碱基存
在细胞膜刷状缘,催化H2CO3,酶使离解成
H++HCO3-
Na-K-ATP酶
ê 维持细胞内低钠浓度和负电位
ê 提供Na+/ H+对输有利环境
ê AII促进Na+/ H+对输
ê PTH cAMP减低其对输2
H-ATP酶和H-K-ATP酶
(远端小管)
ê H-ATP酶
ê酸中毒 血K正常
ê间质性肾病 慢性排异
ê尿路梗阻
ê H-K-ATP酶
ê低血钾酸中毒
ê 保钾利尿剂损害H-ATP酶,不损害H-K-ATP酶,血K升高重于酸中毒
ê 钒酸盐类抑制H-K-ATP酶,低血钾酸中毒
ê 锂中毒抑制H-ATP酶和H-K-ATP酶
血K不升高,酸中毒更严重
ê 醛固酮
1、刺激H-ATP酶活性 2、抑制H-K-ATP酶活性
3、醛固酮作用↓尿PH能↓
4、H-K-ATP酶活性↑
分型
ê 通透缺陷:H返流、K漏出
二性霉素B
ê 分泌缺陷:上皮细胞腔面H-ATP酶
遗传因子、免疫介导、慢性排异、海绵肾
ê 速率缺陷:碳酸脱氢酶缺陷
腔内缓冲物缺乏
小管间质疾病
Na2 SO4灌注试验
SO4难吸收负离子,增加管腔负电位,促进H+分泌并限制回扩散
能纠正: H+回流
不能纠正: H+分泌缺陷
NaHPO4(中性磷酸盐)灌注试
验
正常H+分泌转化为NaH2PO4,尿pCO2增高
纠正: H+回流增加引起
不纠正: H+分泌缺陷
分类
I 型 II型
远端 近端
III型 I型伴中度HCO3丢失(位错、中间型)
混合型 I+II型
IV型 远端肾单位H+、K+分泌均低3
肾HCO3阈 血浆HCO325mEq/升 分型
丢失HCO3严重度
无定阈 轻度<5mEq/Kg/d I,远端型
中度5-10mEq/kg/d III型
重度>10mEq/kg/d I+II混合型
有定阈 轻度 IV型
中-重度 II,近端型
临床表现
软骨病
失钾
混合型
肾钙化
多饮多尿
食欲减退:胃酸缺乏
48例软骨病(1958-1982)
吃长素和缺乏阳光照射 1
胃切除 1
吸收不良综合征 1
长期服抗癫痫药 1
低血磷抗维D软骨病 7
Fanconi综合征 5
尿毒症骨病 5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27
70-80% 女性
散发性、遗传性
免球升高疾病 、高球蛋白血症
慢活肝、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Sjogren
伴有肾钙化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肾毒性:二性霉素B 止痛药
棉子油(地方流行)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ê 散发性、特发性 22
ê 慢活肝 7
ê 肝硬化 2
ê 慢性肾盂肾炎 5
ê 原发性甲旁亢 2
ê SLE 1
ê 海绵肾 1
40 例
RTA型 血K 近端酸化 远端酸化
HCO3重吸收 尿PH 尿NH4
I ↓正常 >6 ↓
II ↓↓ <6 正常
IV ↑正常 <6 ↓4
实验室检查
高血氯性酸中毒 尿HCO3 ↑
电解质紊乱 尿NaH2PO4 ↓
小管功能低下 尿NH4 ↓
尿pCO2测定
正常: 尿pCO2-血pCO2>20mmHg
RTA: 尿pCO2-血pCO2<20mmHg
氯化铵负荷试验
ê 氯化铵 0.1克/公斤/天
ê 连续3天
ê 血酸中毒时,尿PH>5.5 阳性
治疗
枸橼酸钠 100克
枸橼酸 140克
水加至 1000毫升
20~30毫升 ,一天三次
枸橼酸钠 100克
枸橼酸钾 50-100克
水加至 1000毫升
20~30毫升 ,一天三次
ê 钙1-2克/天
ê 维生素D 1-5万单位
ê 禁用磺胺类,乙烯唑胺5
治疗开始时期出现的副作用:
一、骨痛加剧(维生素 D+PTH)
二、瘫痪加剧(纠正酸中毒。,钾离子进
入细胞内
三、手足搐搦(纠正酸中毒,离子钙降低
,钾离子拮抗钙离子)
近端RTA
ê HCO3阈低
ê >15%HCO3由滤液丢失
ê 尿PH:早期碱性
后期酸性
ê 85% 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ê 近端小管长
ê 管腔上皮细胞膜碳酸酐霉催化
H2CO3 CO2+H2O
ê 跨上皮H+浓度递差减低,容易分泌
散发性
肾脏病:NS、肾淀粉样变、肾移植
肾毒性:过期变质四环素、庆大霉素、重金属
甲旁亢
多发性骨髓瘤
代谢疾病:胱氨酸病
肝-豆状核综合征
果糖不耐受症
临床表现
儿童:慢性酸中毒
生长发育差、低血钾
成人:慢性酸中毒
尿糖+
尿磷↑
尿氨基酸↑
软骨病
低血钾
治疗
补碱
补钾
补磷
1α(OH)D3 1-2微克/天
1,25(OH)2D3 0.5-1微克/天6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伴
凡可尼综合征
磷酸盐
维生素D制剂
AT10
1α(OH)D3
1,25(OH)2D3
碳酸氢盐滴定试验
ê 正常人滤液HCO3的99%被重吸收 ......
肾小管性酸中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肾脏科 董德长
两种肾性酸中毒
ê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小球性)
ê 小管功能缺陷:
小球功能正常
泌H+缺陷:
ê 上皮细胞泌H+泵减少,分泌速率减慢,ê 速率缺陷 rate defect
ê 分泌缺陷 secretory defect
ê 上皮细胞膜泌H+泵弱:跨上皮H+浓度梯
度太大无力分泌
ê 梯度缺陷 gradient defect
ê 上皮细胞通透性改变:
ê 分泌入管腔H+返流入小管细胞内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酸化功能
和4种酶有关:
一、碳酸脱氢酶
二、Na-K-ATP酶
三、H-ATP酶
四、H-K-ATP酶
碳酸脱氢酶
ê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浆内提供H,处理碱基存
在细胞膜刷状缘,催化H2CO3,酶使离解成
H++HCO3-
Na-K-ATP酶
ê 维持细胞内低钠浓度和负电位
ê 提供Na+/ H+对输有利环境
ê AII促进Na+/ H+对输
ê PTH cAMP减低其对输2
H-ATP酶和H-K-ATP酶
(远端小管)
ê H-ATP酶
ê酸中毒 血K正常
ê间质性肾病 慢性排异
ê尿路梗阻
ê H-K-ATP酶
ê低血钾酸中毒
ê 保钾利尿剂损害H-ATP酶,不损害H-K-ATP酶,血K升高重于酸中毒
ê 钒酸盐类抑制H-K-ATP酶,低血钾酸中毒
ê 锂中毒抑制H-ATP酶和H-K-ATP酶
血K不升高,酸中毒更严重
ê 醛固酮
1、刺激H-ATP酶活性 2、抑制H-K-ATP酶活性
3、醛固酮作用↓尿PH能↓
4、H-K-ATP酶活性↑
分型
ê 通透缺陷:H返流、K漏出
二性霉素B
ê 分泌缺陷:上皮细胞腔面H-ATP酶
遗传因子、免疫介导、慢性排异、海绵肾
ê 速率缺陷:碳酸脱氢酶缺陷
腔内缓冲物缺乏
小管间质疾病
Na2 SO4灌注试验
SO4难吸收负离子,增加管腔负电位,促进H+分泌并限制回扩散
能纠正: H+回流
不能纠正: H+分泌缺陷
NaHPO4(中性磷酸盐)灌注试
验
正常H+分泌转化为NaH2PO4,尿pCO2增高
纠正: H+回流增加引起
不纠正: H+分泌缺陷
分类
I 型 II型
远端 近端
III型 I型伴中度HCO3丢失(位错、中间型)
混合型 I+II型
IV型 远端肾单位H+、K+分泌均低3
肾HCO3阈 血浆HCO325mEq/升 分型
丢失HCO3严重度
无定阈 轻度<5mEq/Kg/d I,远端型
中度5-10mEq/kg/d III型
重度>10mEq/kg/d I+II混合型
有定阈 轻度 IV型
中-重度 II,近端型
临床表现
软骨病
失钾
混合型
肾钙化
多饮多尿
食欲减退:胃酸缺乏
48例软骨病(1958-1982)
吃长素和缺乏阳光照射 1
胃切除 1
吸收不良综合征 1
长期服抗癫痫药 1
低血磷抗维D软骨病 7
Fanconi综合征 5
尿毒症骨病 5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27
70-80% 女性
散发性、遗传性
免球升高疾病 、高球蛋白血症
慢活肝、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Sjogren
伴有肾钙化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肾毒性:二性霉素B 止痛药
棉子油(地方流行)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ê 散发性、特发性 22
ê 慢活肝 7
ê 肝硬化 2
ê 慢性肾盂肾炎 5
ê 原发性甲旁亢 2
ê SLE 1
ê 海绵肾 1
40 例
RTA型 血K 近端酸化 远端酸化
HCO3重吸收 尿PH 尿NH4
I ↓正常 >6 ↓
II ↓↓ <6 正常
IV ↑正常 <6 ↓4
实验室检查
高血氯性酸中毒 尿HCO3 ↑
电解质紊乱 尿NaH2PO4 ↓
小管功能低下 尿NH4 ↓
尿pCO2测定
正常: 尿pCO2-血pCO2>20mmHg
RTA: 尿pCO2-血pCO2<20mmHg
氯化铵负荷试验
ê 氯化铵 0.1克/公斤/天
ê 连续3天
ê 血酸中毒时,尿PH>5.5 阳性
治疗
枸橼酸钠 100克
枸橼酸 140克
水加至 1000毫升
20~30毫升 ,一天三次
枸橼酸钠 100克
枸橼酸钾 50-100克
水加至 1000毫升
20~30毫升 ,一天三次
ê 钙1-2克/天
ê 维生素D 1-5万单位
ê 禁用磺胺类,乙烯唑胺5
治疗开始时期出现的副作用:
一、骨痛加剧(维生素 D+PTH)
二、瘫痪加剧(纠正酸中毒。,钾离子进
入细胞内
三、手足搐搦(纠正酸中毒,离子钙降低
,钾离子拮抗钙离子)
近端RTA
ê HCO3阈低
ê >15%HCO3由滤液丢失
ê 尿PH:早期碱性
后期酸性
ê 85% 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ê 近端小管长
ê 管腔上皮细胞膜碳酸酐霉催化
H2CO3 CO2+H2O
ê 跨上皮H+浓度递差减低,容易分泌
散发性
肾脏病:NS、肾淀粉样变、肾移植
肾毒性:过期变质四环素、庆大霉素、重金属
甲旁亢
多发性骨髓瘤
代谢疾病:胱氨酸病
肝-豆状核综合征
果糖不耐受症
临床表现
儿童:慢性酸中毒
生长发育差、低血钾
成人:慢性酸中毒
尿糖+
尿磷↑
尿氨基酸↑
软骨病
低血钾
治疗
补碱
补钾
补磷
1α(OH)D3 1-2微克/天
1,25(OH)2D3 0.5-1微克/天6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伴
凡可尼综合征
磷酸盐
维生素D制剂
AT10
1α(OH)D3
1,25(OH)2D3
碳酸氢盐滴定试验
ê 正常人滤液HCO3的99%被重吸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8KB,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