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11 > 正文
编号:11616531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7页
第6页

    参见附件(268kb)。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编写工作小组(按姓氏笔划为序):刘大为,严静,邱海波,何振扬,赵灵,黄青青,管向东

    1 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

    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 30 年来,低血容量休克

    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

    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低

    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

    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低血容量休克

    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

    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

    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

    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

    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

    推荐意见1: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 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 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l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Ⅲ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

    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

    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

    等原因所致。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

    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1mmHg﹦

    0.133kPa)或脉压差减少(<20mmHg)、尿量<0.5mL/(kg·h)、心率>100/min、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

    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

    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

    CO2张力(PgC0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须进

    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以失血性休克为例

    估计血容量的丢失(见表2)。成人平均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7%(或70mL/kg),70kg体重的

    人约有 5L 的血液。血容量随着年龄和生理状况而改变,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高龄者的血容量较少(占体重的 6%左右),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 8%-9%,新生儿估计血

    容量占体重的 8%-10%。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大量失血可以定义为 24h

    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推荐意见2: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

    推荐意见3: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E级)。

    表2 失血的分级(以体重70kg为例)

    分级 失血量(mL) 失血量占血容量比例(%) 心率(次/分) 血压 呼吸频率(次/分) 尿量(mL/h) 神经系统症状

    I <750 <15 ≤100 正常 14-20 >30 轻度焦虑

    Ⅱ 750—1 500 15—30 >100 下降 >20—30 >20—30 中度焦虑

    Ⅲ >1 500—2 000 >30—40 >120 下降 >30-40 5-20 萎靡

    Ⅳ >2 000 >40 >140 下降 >40 无尿 昏睡

    3 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

    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

    环,增加回心血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

    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

    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

    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

    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内毒

    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人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

    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

    不利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

    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

    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

    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推荐意见4:应当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病程中生命体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缺氧(E级)。

    4 组织氧输送与氧消耗

    低血容量休克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KB,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