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医改成败辨析
□林枫
医卫事业显著发展
“医改”举措并没有错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关于“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国上下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空前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工作者,笔者认为,从政府到学界都来反思医改是一件好事,但是一项改革是否成功,还应从两个方面去评判:一方面,判断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分析改革措施在实现改革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医卫事业显著发展
那么,我国前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究竟如何呢?客观地从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改变了缺医少药、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医院床位紧张,病人排队等着住院;药品紧缺,许多药品供应困难,一些医院连青霉素这样的常用药品也经常缺货。但是现在,全国医疗服务机构数、医院床位数、医生数量有了明显增加。除城市大医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很低,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药品供给从数量、品种到质量都有了彻底改善。可以说,医疗服务从总供给与总需求上来看已彻底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年代。
, 百拇医药
第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国际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注重医药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医疗水平、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从服务能力上看基本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第三,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也由原来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后,筹资公平性正在得到改善。众所周知,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在191个国家中列倒数第4位。但这并不能否定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比原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在公平性上有了很大进步。公费医疗到后期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中已名存实亡,劳保医疗的情况则是许多困难企业职工无法享受。改革后,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的医疗公平性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大量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职工有了医疗保障。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后,随着各级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城乡居民的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也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不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一时间概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应予以充分肯定。
, 百拇医药
“医改”举措并没有错
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缺医少药。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活力,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看病难、住院难。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采取了扩大医疗机构经营自主权的措施。改革后医院发展很快,医务人员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看病难、住院难的局面也得到了很大缓解。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主要改革措施有: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改革预防保健体系;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调整药品价格。应该说,这些改革举措的出发点是好的。
, 百拇医药
受困“改革推进不力”
就医疗卫生出现的新问题而言,这些改革措施很有针对性,应该行之有效。但10年过去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医疗卫生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反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大人民群众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第二,城乡居民之间、城市有保障与无保障人群之间公平性下降;第三,医疗卫生行业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第四,医德医风明显下滑。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产生的,全行业管理也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也好,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也好,药品价格调整也好,医疗资源宏观配置也好,都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文件出了,政策有了,但具体推进缓慢,没有相应的细化措施,有的甚至按兵不动,这样的改革显然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下一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事实上,不是改革不成功,而是改革推进不力,没有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既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许多举措并没有错,我们就不应该走回头路,而是应该更大胆地去推进改革,争取实现预期目标。, 百拇医药
医卫事业显著发展
“医改”举措并没有错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关于“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国上下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空前关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工作者,笔者认为,从政府到学界都来反思医改是一件好事,但是一项改革是否成功,还应从两个方面去评判:一方面,判断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分析改革措施在实现改革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医卫事业显著发展
那么,我国前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究竟如何呢?客观地从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改变了缺医少药、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医院床位紧张,病人排队等着住院;药品紧缺,许多药品供应困难,一些医院连青霉素这样的常用药品也经常缺货。但是现在,全国医疗服务机构数、医院床位数、医生数量有了明显增加。除城市大医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很低,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药品供给从数量、品种到质量都有了彻底改善。可以说,医疗服务从总供给与总需求上来看已彻底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年代。
, 百拇医药
第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国际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注重医药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医疗水平、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从服务能力上看基本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第三,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也由原来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
第四,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后,筹资公平性正在得到改善。众所周知,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在191个国家中列倒数第4位。但这并不能否定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比原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在公平性上有了很大进步。公费医疗到后期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中已名存实亡,劳保医疗的情况则是许多困难企业职工无法享受。改革后,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的医疗公平性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大量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职工有了医疗保障。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后,随着各级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城乡居民的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也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不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一时间概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应予以充分肯定。
, 百拇医药
“医改”举措并没有错
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缺医少药。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活力,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看病难、住院难。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采取了扩大医疗机构经营自主权的措施。改革后医院发展很快,医务人员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看病难、住院难的局面也得到了很大缓解。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主要改革措施有: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改革预防保健体系;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调整药品价格。应该说,这些改革举措的出发点是好的。
, 百拇医药
受困“改革推进不力”
就医疗卫生出现的新问题而言,这些改革措施很有针对性,应该行之有效。但10年过去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医疗卫生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反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大人民群众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第二,城乡居民之间、城市有保障与无保障人群之间公平性下降;第三,医疗卫生行业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第四,医德医风明显下滑。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产生的,全行业管理也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也好,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也好,药品价格调整也好,医疗资源宏观配置也好,都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文件出了,政策有了,但具体推进缓慢,没有相应的细化措施,有的甚至按兵不动,这样的改革显然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不能简单地下一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事实上,不是改革不成功,而是改革推进不力,没有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既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许多举措并没有错,我们就不应该走回头路,而是应该更大胆地去推进改革,争取实现预期目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