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有突出进展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将中药领域科学前沿问题与核心技术创建相结合,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经典方剂为示范,以体内过程为重点,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改变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中药研发模式,创新研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构建创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多层次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科学内涵。经过两年的研究,项目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组分体内过程研究和方剂配伍理论诠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结合中药的特点提出的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学方法开展中药药性和配伍理论研究的方法,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的纽带,为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建立了中药定量组效关系辨析方法,可根据药理实验数据和药物分析数据建立中药定量组效关系模型,较准确地描述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变化与药效间的相随变动关系,从而为实现中药有效组分的配伍优化。与现有方法相比,大幅度减少了药效筛选实验次数和工作量。
, 百拇医药
发现了“液相色谱电解质效应”(LC-Electrolyte Effects),发现了“脉冲梯度洗脱色谱技术”(Pulse Gradient Chromatography),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在复杂生物样品中的一同灵敏检测和抗干扰的分析难题。针对方剂物质组成复杂的特点提出了“药代marker”新概念,通过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规范了这一新概念,对中药方剂的药代研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建立了组分配伍活性评价技术平台,明确了复方丹参方组分配伍的组效关系,研究了组分配伍对心肌梗死的时间效应关系,初步明确了冰片“开窍”的信号转导机制,为探讨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奠定了基础。
研究了冠心Ⅱ号原方、单味组分及其不同配伍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的药效作用,研究了对血管新生、干细迁移等的影响,完成了选取与心肌损伤的密切相关的1300左右基因(79361个碱基)寡核苷酸的设计和合成工作。
建立了融合中药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同时含量的用于茵陈蒿汤的外在质量评价技术,并首次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质变角度阐明茵陈蒿汤配伍的规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理念引入到茵陈蒿汤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通过评价方剂配伍对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从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微观量变角度(ADME/PK)确证和阐明茵陈蒿汤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百拇医药
2008年1月13日,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973项目中期评估会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张伯礼教授代表项目组向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专家组汇报了项目中期进展和后三年的调整方案,并回答了专家组质询。
专家组在听取了中期评估报告后,认为本项目经过2年的努力工作,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组分体内过程研究和方剂配伍理论诠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专家组给予充分肯定。
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切入点选择中药组分研究具有前瞻意识。各子课题能够调整研究方向,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开展研究;整个项目研究难度大,尤其是在组分中药研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和方剂配伍理论的创新方面,但也是最有创新价值和可能获得突破的方面。但也存在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凝练不够,不能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开展研究,项目理论提炼和升华不够等不足。项目前两年的研究工作,为完成构建组分配伍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诠释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的预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整合项目中坚力量开展研究,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较强。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办公室供稿), 百拇医药
结合中药的特点提出的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学方法开展中药药性和配伍理论研究的方法,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的纽带,为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建立了中药定量组效关系辨析方法,可根据药理实验数据和药物分析数据建立中药定量组效关系模型,较准确地描述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变化与药效间的相随变动关系,从而为实现中药有效组分的配伍优化。与现有方法相比,大幅度减少了药效筛选实验次数和工作量。
, 百拇医药
发现了“液相色谱电解质效应”(LC-Electrolyte Effects),发现了“脉冲梯度洗脱色谱技术”(Pulse Gradient Chromatography),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在复杂生物样品中的一同灵敏检测和抗干扰的分析难题。针对方剂物质组成复杂的特点提出了“药代marker”新概念,通过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规范了这一新概念,对中药方剂的药代研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
建立了组分配伍活性评价技术平台,明确了复方丹参方组分配伍的组效关系,研究了组分配伍对心肌梗死的时间效应关系,初步明确了冰片“开窍”的信号转导机制,为探讨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奠定了基础。
研究了冠心Ⅱ号原方、单味组分及其不同配伍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的药效作用,研究了对血管新生、干细迁移等的影响,完成了选取与心肌损伤的密切相关的1300左右基因(79361个碱基)寡核苷酸的设计和合成工作。
建立了融合中药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同时含量的用于茵陈蒿汤的外在质量评价技术,并首次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质变角度阐明茵陈蒿汤配伍的规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理念引入到茵陈蒿汤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通过评价方剂配伍对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从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微观量变角度(ADME/PK)确证和阐明茵陈蒿汤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百拇医药
2008年1月13日,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973项目中期评估会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张伯礼教授代表项目组向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专家组汇报了项目中期进展和后三年的调整方案,并回答了专家组质询。
专家组在听取了中期评估报告后,认为本项目经过2年的努力工作,在组分中药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组分体内过程研究和方剂配伍理论诠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专家组给予充分肯定。
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切入点选择中药组分研究具有前瞻意识。各子课题能够调整研究方向,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开展研究;整个项目研究难度大,尤其是在组分中药研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和方剂配伍理论的创新方面,但也是最有创新价值和可能获得突破的方面。但也存在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凝练不够,不能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开展研究,项目理论提炼和升华不够等不足。项目前两年的研究工作,为完成构建组分配伍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诠释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的预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整合项目中坚力量开展研究,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较强。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办公室供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