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力微
编号:11647000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7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经络是中医的支柱理论之一。它的实质是什么?近60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用各种现代手法进行研究,至今没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果。本人拟从考察古代文献入手,探讨古人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概念,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依据是什么,从而阐明其实质。

    首先,复习一下国内外现代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国内外对经络的现代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经络现代研究的最活跃时期。主要的成就,在与血管、神经关系方面,下面主要叙述在这两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 经络和血管的关系:

    1).国内姜凯采、李鼎等(1960)观察了2具成人、2具儿童的尸体,其中男女各一,各取12经脉的309穴,范围是其体表面积1cm深达骨面。结果:286个与动脉、静脉的关系密切,占92.6%,其中皮下静脉未计算在内。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76%,临近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8%。
, http://www.100md.com
    2).西安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安徽医学院穴位针感形态协作组(1977)分别用蓝点和蓝点改良法,对人和动物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公孙、三阴交、漾陵泉、内关等穴位与血管的关系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血管和蓝点相接触的占45.5%。

    3).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室(1977)、上海中医研究所经络针麻研究组等(197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蓝点和血管的接触是非常普遍的。

    陈谟训等(1979)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射墨汁,然后将肢体用福马林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的墨汁有向周围组织扩散者,循足太阴脾经的7例,足厥阴肝经的11例,足少阴肾经的9例。三条被墨汁充盈的细管在三阴交平面处接近靠拢,之后又各自散开。此结构位于浅筋膜或深筋膜表面,循肾经者较深,在足底及小腿后部,位于肌肉之间,常与血管、神经伴行。组织学观察证明,此结构系管径为40—300μm的小静脉。
, 百拇医药
    1977年,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将美蓝注入截肢的三阴交穴,解剖观察,美蓝沿小静脉扩散。

    5).日本兵头正义(1980)观察到,心经和动脉的关系很密切。

    6).日本腾田一郎(1965)通过连续小切片法,作组织学观察,结论是:经线通常由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干中的三种,或包围着神经干的结缔组织形成。

    2.与神经的关系:

    1).姜凯采、李鼎等(1960)观察12经脉的309穴的结果是:正当神经干者152穴(50.81%)手太阴肺经从列缺别出一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列缺穴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前支吻合处。

    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小腿内侧皮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吻合处。受太阴肺经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走行一致,手少阴心经与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相应,手厥阴心包经与正中神经的走行基本一致,其它一致者,在四肢犹为明显。
, http://www.100md.com
    2).周沛华等(1979)在8具游离的49条上肢和24条下肢上观察到,在12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中,有颅神经和脊神经分布的共323个穴位,占99.69%。

    大连医学院经络研究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经络针灸研究小组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

    3).党汝霖等(1978)对30例尸体的下肢进行解剖,观察到胫骨前肌全长有多个神经血管门存在。足三里穴与神经、血管门多呈一致关系。

    4).边长泰等(1974)对阑尾穴、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有1/3和大肠经上的主要穴位进行了断层解剖和象限解剖,发现穴位除了与神经、血管有密切关系外,还与血管周围的植物神经有关。

    5).安徽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1976)也观察到,膀胱经背部内侧线上的腧穴,与交感神经干、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点的分布基本吻合。
, 百拇医药
    6).吴淑兰等用改良蓝点法注射学位,观察到,合谷、内关、三阴交等23个穴位在深1-3cm,周围在1.5mm范围内,均有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小血管,壁上神经,环层小体,和神经干等结构存在。

    7).国内在70年代的研究发现,针刺点靠近神经干者,约占穴位总数的60%左右。在穴位周围5mm 范围内,有较大神经干分支通过者,达90%以上。

    组织学观察:穴区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层以及血管组织中都有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束或神经丛。

    8).国外研究:

    日本森秀太郎(1965)观察了头部、胸背部、上下肢的100个临床常用穴位,在其下面都有神经束走行。

    前苏联А· К· Подибякин(1960)的研究表明,动物、(青蛙、兔、狗)和人的穴位,都相当于皮神经的皮肤入口部位。
, 百拇医药
    Bossy(1975)对201个针灸经穴的表浅解剖显示,29%的穴位直接位于脑、脊髓神经走行部位的体表上,37%的穴位位于血管或神经所在的部位。

    罗马尼亚C lonescu-Tlrgoviste(1973)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皮肤的生物学屏障内侧面的真皮层有丰富的神经支配,有感受器的双重神经支配的血管网存在。如果截除椎旁神经节,而除去自主神经支配之后,再针刺该部位皮肤的穴位,就不再有生物学上的变化,因而认为该区的穴位与植物神经有关。

    日本木村忠司(1972)的研究结果认为,四肢经络相当于交感、内脏感觉皮节和副交感性内脏感觉皮节和副交感性内脏感觉区节。如:心经是交感神经皮节,与心脏牵涉痛完全一致。小肠经可认为是小肠感觉(T7—L2)和上肢的植物神经支配(T2—T7)有共同分节。膀胱经与骶副交感性放射痛一致。

    上述的现代研究,主要是说明经络与血管、神经的关系,都有依据,但都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还有一些其它的研究结果,如认为是淋巴结构之类,这些结果,和经络的关系不大,不再赘述。

    至若所谓经络敏感人,个人认为,如果经络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就不应该只存在在个别人身上。何况,标准不同,不同单位得出的结果,差异巨大。如果真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毫不费力地、无条件地显示、重复出来。

    (待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