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从发掘迈向发展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民族医药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开展了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这件工作是分散在各民族地区进行的,但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二是加强了以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基础建设。三是促进了民族医药的产业发展,包括开发、生产、经营。藏、蒙、维、傣、苗、彝等六种民族药成药共800多个品种。
在这个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识,认识到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是我国科技领域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出对民族医药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切实加强”、“充分发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对民族传统文化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在全世界对待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抢救的形势下顺应历史潮流的积极态度。
, 百拇医药
但30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属于发掘整理范围,特别是过去没有通行文字,因而也就没有文献,缺乏医学理论的系统整理。如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等等,通过大量调查,编写了医学概论和医学史,编写了药物学和方剂学,有的甚至编写了系列教材,使这些民族医药从“无形”到有形,从广泛存在到集中体现,从缺乏记载到著书立说,使学术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尽管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今后还将继续,前30年的发掘整理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特别是还有21个人口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基本上还没有发掘整理,还没有用任何一种文字把它记载下来、“固定”下来,但毕竟有了近20个民族医药打下的基础,今后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发展建设上来。
首先,要恢复临床活力,提高临床水平。给临床第一线的民族医药人员提供基本的宽松的工作环境,当然也包括“治未病”在内。朝医名著《东医寿世保元》作者李济马先说过:“救病千万,以两言决之,曰:莫如预防二字。(金海龙,朝医学与治未病,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年第6期),“治未病”也是各民族医药的精华部分。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建立民族医药的教育体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已经办了高等教育。近10年来,壮医、苗医、傣医也相继进入大学课堂,开设了专业或中医专业民族医方向。今后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特有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办一些切合实际需要的中专教育和培训班,满足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需要。
第三,要大力扶持民族医药的科学研究。全国目前有省、地级民族医药研究院(所)近20个,主要从事田野调查、发掘整理、临床观察、药品开发等工作。但大多规模小、基础差、设备陈旧、人员不足,与西医药的研究机构无法比拟,与新时期的研究设施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在感叹民族医药原始、落后的同时,积极的办法是加强其科研,改善其科研设施,提高其科研水平。从民族医药科研机构的方向而言,必须坚持“医药并重,土洋结合,雪中送炭”的方针,把攻克临床难题、加强药物开发放在首位,同时不忘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永远不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
整个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除了切实加强医疗、教学、科研以外,还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支撑条件,一是要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要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证。
, http://www.100md.com
民族医药必须与时俱进,其工作重心正在从发掘整理转向发展建设。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问题只在于这个转变是否能沿着坚持民族医药特色的道路前进。我们必须有适时转变和伺机切入的思想准备。不少民族医药研究所在前20年中艰苦奋斗,积累了大量素材,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收获高潮期,许多专家都陆续发表论文,著书立说。这样的丰收季节容易使我们满足和陶醉,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
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当代民族医药的发展——当然中医药也一样——不是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问题,而是把握方向,转变思路,开创模式,坚持特色的问题。在这种时候,理论思维的威力显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必要。当前,全国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民族医药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扶持,充分发挥,统筹安排,持续发展,争取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注:此文根据诸国本在7月22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大会上的讲话修改,由本报广西记者站驻地记者梁启成供稿), 百拇医药(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一是开展了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这件工作是分散在各民族地区进行的,但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二是加强了以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基础建设。三是促进了民族医药的产业发展,包括开发、生产、经营。藏、蒙、维、傣、苗、彝等六种民族药成药共800多个品种。
在这个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民族医药的认识,认识到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卫生资源,是我国科技领域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出对民族医药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切实加强”、“充分发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对民族传统文化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在全世界对待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抢救的形势下顺应历史潮流的积极态度。
, 百拇医药
但30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属于发掘整理范围,特别是过去没有通行文字,因而也就没有文献,缺乏医学理论的系统整理。如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等等,通过大量调查,编写了医学概论和医学史,编写了药物学和方剂学,有的甚至编写了系列教材,使这些民族医药从“无形”到有形,从广泛存在到集中体现,从缺乏记载到著书立说,使学术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尽管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今后还将继续,前30年的发掘整理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特别是还有21个人口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基本上还没有发掘整理,还没有用任何一种文字把它记载下来、“固定”下来,但毕竟有了近20个民族医药打下的基础,今后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发展建设上来。
首先,要恢复临床活力,提高临床水平。给临床第一线的民族医药人员提供基本的宽松的工作环境,当然也包括“治未病”在内。朝医名著《东医寿世保元》作者李济马先说过:“救病千万,以两言决之,曰:莫如预防二字。(金海龙,朝医学与治未病,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年第6期),“治未病”也是各民族医药的精华部分。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建立民族医药的教育体系。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已经办了高等教育。近10年来,壮医、苗医、傣医也相继进入大学课堂,开设了专业或中医专业民族医方向。今后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特有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办一些切合实际需要的中专教育和培训班,满足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需要。
第三,要大力扶持民族医药的科学研究。全国目前有省、地级民族医药研究院(所)近20个,主要从事田野调查、发掘整理、临床观察、药品开发等工作。但大多规模小、基础差、设备陈旧、人员不足,与西医药的研究机构无法比拟,与新时期的研究设施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在感叹民族医药原始、落后的同时,积极的办法是加强其科研,改善其科研设施,提高其科研水平。从民族医药科研机构的方向而言,必须坚持“医药并重,土洋结合,雪中送炭”的方针,把攻克临床难题、加强药物开发放在首位,同时不忘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永远不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
整个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除了切实加强医疗、教学、科研以外,还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支撑条件,一是要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要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证。
, http://www.100md.com
民族医药必须与时俱进,其工作重心正在从发掘整理转向发展建设。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问题只在于这个转变是否能沿着坚持民族医药特色的道路前进。我们必须有适时转变和伺机切入的思想准备。不少民族医药研究所在前20年中艰苦奋斗,积累了大量素材,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收获高潮期,许多专家都陆续发表论文,著书立说。这样的丰收季节容易使我们满足和陶醉,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
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当代民族医药的发展——当然中医药也一样——不是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问题,而是把握方向,转变思路,开创模式,坚持特色的问题。在这种时候,理论思维的威力显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必要。当前,全国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民族医药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扶持,充分发挥,统筹安排,持续发展,争取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注:此文根据诸国本在7月22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大会上的讲话修改,由本报广西记者站驻地记者梁启成供稿), 百拇医药(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