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1635470
应遵循中医学自身规律展开教学和科研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68期
     现仅就中医药高等教育“三大任务”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谈点想法,求正于同道。无论是中医教育或中医的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中医学自身的规律。中医学的自身规律应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化基因不能“变”。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一种文化,对《内经》构建的中医学而言,有人将其概括为“文是基础医是楼”,一语中的。中医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链”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链环,中医学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果中医学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突破”出去,那将不再是“中医学”了。因为之所以称其为“中”,无论称谓“中医学”时的初衷如何,但称“中”本身就是该门医学知识“基因”的标志。至于有人认为此处之“中”有“中庸”、“中和”、“和中”之意,固然没错,但这些都蕴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之中而义狭。在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中,例如黄连、黄芩、黄柏中都含有小檗碱(即黄连素),而“黄连素”就属西药,因为它已经不再携带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因了(即已经失去了中药的性味归经特征);再如有人从生半夏中提取了某种不分证型的安眠作用之单体,虽然支持了《内经》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经验结论,但此时的半夏有效成分的单体同样也不再携带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悖离中医文化基因的人才培养方案,其结果很可能培养的不是中医继承人而是“掘墓人”;悖离中医文化基因的科学研究,其研究的结果大多都可能无助于中医学的发展;悖离中医药文化基因的科研招标和成果鉴定,很可能被否定的正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项目或成果。
, 百拇医药
    其二,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学科的发展,决定着一项工作的成败。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思维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医学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即“以大观小”的宏观整体思维,重视生命过程中“象”的变化;而西医学重视的是人体形态结构,即或到了分子水平,仍然强调结构,所用的思维方法是微观的、解析的、线性的逻辑思维。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重功能、重状态,后者重结构、重形态,因此我将前者称为“象(状态)医学”,称后者为“形态医学”。这就要求中医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务必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们自幼儿园起就形成的微观、解析、线性的逻辑思维,重新构建起中医特有的、立体的、“以大观小”的宏观整体思维,否则,中医的教学活动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务必要对现行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医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中医课程所占的教学比例;将导师制引入到中医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如条件许可,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按1:5~1:8的比例配置导师直至毕业,强化其中医文化基因的教育和中医学特有的宏观整体思维的训练,从而使院校教育和传统的师带徒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有机结合,或许是中医学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至于中医药研究的课题设计和评价体系也应如此。
, http://www.100md.com
    其三,中医学的价值取向。中医学的价值取向是理论必须服务于临床实践,这也是一部洋洋洒洒15余万言《内经》的宏旨大义,有人将此归纳为“尊生、重生、保生”。因为由《内经》所缔造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是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而西医学的理论则是凭借着实验手段和动物造模来求证和构建的。因此,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应当自始至终地、彻头彻尾地贯彻这一价值取向。中医科研招标指南的制订、课题的设计、成果的评价也必须如此。

    有鉴于此,建议适时地修订中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增加中医课程的学时,加大中医课程所占比例,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建议在不反对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之下,适当增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名著研究的专项课题,当然经典著作的研究也要走出“经学”研究模式(即传统的校、注、译、释),而应当研究其古为今用的科学内涵、可资借鉴的观点和临证理念。 (张登本 朱钰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