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29期
编号:11713021
肝癌影像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3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29期
     MRI弥散加权成像ADC值有助于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希腊伊拉克利翁大学医院高特索亚尼(Gourtsoyianni)等报告,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所测得的正常肝实质和局灶性肝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于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发表在《欧洲放射学杂志》 [Eur Radiol 2008, 18(3): 486] 上。

    研究者纳入38例患者,分3组接受肝脏MRI及DWI,其中包括18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A组),9例恶性肝局灶性病变如肝癌和肝转移癌患者(B组),11例肝脏无任何异常者(C组)。在b值取0、50、500和1000时,采用SS-EPI序列和呼吸门控技术获取冠状位图像,ADC值在相对应的ADC图上采用感兴趣区(ROI)测量获得。

    结果显示,3组患者肝实质的平均ADC值无统计学差异,但良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A、B、C组患者肝实质的平均ADC值分别是1.30×10-3 mm2/s、1.31×10-3 mm2/s、1.25×10-3 mm2/s。18例良性病变患者的22个病灶平均ADC值为2.55×10-3 mm2/s,而9例恶性病变患者的16个肿瘤病灶平均ADC值为1.04×10-3 mm2/s(P<0.0001)。

    该研究提示,通过呼吸门控获得肝脏DWI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依据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可较准确地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杜晓杰 程海民)

    双示踪剂PET/CT可评价肝细胞癌转移灶

    中国香港养和医院郝(Ho)等报告,尽管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上仍有局限,但不能否认其在评估HCC转移灶中的重要作用。在HCC转移灶的检测中,与单示踪剂成像相比,联合11C-醋酸盐(11C-ACT)和18F-FDG的双示踪剂PET/CT可弥补18F-FDG PET的不足,应用价值更大。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核医学杂志》[J Nucl Med 2007, 48(6) : 902]上。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121例已确诊的原发性HCC患者。所有患者均用相同的试验方法、相同的标准来判断“转移灶”和“非转移灶”,并把真阳性的转移患者(97例)根据其原发HCC病灶与示踪剂的亲合力分为四组:亲18F-FDG组、亲11C-ACT组、亲18F-FDG和11C-ACT组、治疗后有转移灶但基线双示踪剂PET/CT未发现原发肿瘤或肝脏复发组。

    结果显示,基于患者的分析发现,双示踪剂PET/CT检测HCC转移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8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7%和90%,准确性为96%。基于病灶的和基于患者的11C-ACT PET/CT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0%和64%,18F-FDG PET/CT检测则分别为77%和79%,二者存在互补。分析病灶对示踪剂的亲合力发现,HCC原发灶对示踪剂的亲合力与总体转移趋势显著正相关。双示踪剂检查在辨别哪些患者需接受治愈性治疗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示踪剂(双示踪剂、11C-ACT、18F-PDG PET/CT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49%和37%)。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肯定了18F-FDG PET/CT在评估HCC转移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证实11C-ACT联合18F-FDG 的双示踪剂PET/CT在检测HCC转移灶及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刘娜 黎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