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1640018
王冰—传承《黄帝内经》的功臣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71期
     《黄帝内经·素问》是一部旷世罕见的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起著于战国后期,经历秦汉,大约两个世纪,融注了几代优秀医学家们的心血。但是,由于它的“经文奥衍,阅读诚难”,时间一长,就曲高和寡,问津者稀了。至唐代,该书已是结构混乱,内容颠倒,面目全非了。

    诚如唐代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描述的那样:《素问》原本是九卷,当时只有八卷存世;而这八卷之中又是“世本(流行的版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他例举了书中许多错误的实例。让我们感知当时《素问》,已溃不成书了。

    难得王冰面对一团乱丝,悉心研读,临难不惧,以12年之艰辛,“精勤博访”,“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方臻理要”。最后决定从两个方面,对《素问》进行整理。

    (一)改编《素问》结构,确定五大原则

    王冰对原书中的篇(直陈作用观点的文体)与论(通过君臣问答来表达观点的文体)的顺序作了调整,并找到了丢失的第七卷,使《素问》成为完整的九卷,在此基础上编定为八十一篇;使《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和《生气通天论》居于全书一、二、三篇,从而把养生内容集中提到中医理论的首位。这种重新编排,实属开创之举,得到了后世医家的认同,一直延续至今。
, http://www.100md.com
    整理的五大原则:

    第一,迁移补阙(缺)。在简书时代,由于竹(木)简片的脱落,使文字中断,造成内容的不连贯。王冰通览全书,去寻找有关文句,把它移到原处,以弥补脱漏,对全书内容的融会贯通,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加字昭义”。对因“指事不明”的地方,王冰根据文义对原文加字。而所加之字,他用朱砂笔书写,以“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字态度。

    第三,“分篇冠目”。由于在流传过程中造成的篇名丢失,而导致两篇乃至数篇混在一起,经过王冰的仔细分辨,把它们恢复成原来独立的篇论,并确定新的标题放在篇首。

    第四,“辨明尊卑”。在《素问》中,作者设计了黄帝与岐伯等臣子在一起讨论,来阐明医学理论,这就是“君臣请问”。在长期流传中,出现了有问无答,或问答不相应的情况,王冰都依据君尊臣卑的原则,予以纠正。
, 百拇医药
    第五,“削繁存要”。由于错简而导致文句零碎,或某些篇段重复,王冰在认真研究之后,予以削繁存要。当然,某些地方也有应删而未删之憾。

    (二)《素问注》中的思想内涵

    第一,以《易》释《素问》。王冰是医学史上以《易》阐释《素问》的第一人。在注释中,王冰引用《周易》原文20次,《易》理6次,唐人《易义》1次。涉及乾、坤、坎、离、否、泰等卦,以及《说卦》和《系辞》中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医家在研究医易相关中的观点和方法 ,他开了以《易》解经的先河。

    第二,将道家思想贯穿于《素问注》中。易、道、医三学同源,王冰在注中大量引用《老子》、《庄子》的原文共20次之多,来阐释医经。道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天道观,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也不自居其功),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为地所承载,所以应该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应该效法“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应该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宿,所以应该效法“自然”。)
, http://www.100md.com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王冰把《素问》中论述养生、导引的篇章移到卷首,作为全书的主导,以黄帝、岐伯、雷公、鬼臾区等人的相互问答,来阐述医理,探求养生之道,与老庄著作中通过黄帝、老子、庄子等人的对话,来阐发世道之变、人生哲理和养生的奥旨,十分相近。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不讲炼丹,反对迷信鬼神和巫术,这种思想在《素问》中得以充分体现。王冰看到了《素问》与《老子》、《庄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就把老庄思想作为注解《素问》的重要依据,以启迪人们要充分重视医道同源。至于在注释中王冰运用了老庄著作中的一些寓言人物,这不足以据为要典,反而有轻率之嫌。

    总之,唐代王冰在祖国医学史上的成就是卓著的,贡献是非凡的。每当我伏案研读《素问》的时候,不禁常常这样设想:如果历史上没有王冰的出现,还会出现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的人吗?如果没有王冰12年的巨大付出,医学宝典《素问》还会流传至今吗?如果中医学没有《素问》作为理论基石,它的发展将是怎样的状况呢?……尽管王冰在《素问注》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对《灵枢》还没有来得及注释,这都不会妨碍他成为一代杰出的医学大家。是他,为中华民族传承了一部完整而系统的中医典籍,而且,1200多年以来,唐以后的历代医生都在认真深入地研读着由他整理注释的《素问》。 D4, 百拇医药(何少初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