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30期
编号:11712898
性别鉴定,公平与人道兼顾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30期
性别鉴定,公平与人道兼顾

     1896年,首届奥运会于雅典举行。当时不允许女子参加比赛,自然不存在性别争议问题。从1900年第2届奥运会开始,女性被允许参加奥运会并成为正式参赛运动员,性别争议由此始发。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人们越来越关心在第29届奥运会上,北京将如何应对运动员的性别争议?为此,记者走访了本届奥运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负责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田秦杰副教授。

    奥运会历史上的性别争议

    1932年,波兰女运动员瓦拉谢维奇创造了田径女子百米世界纪录,并夺取了奥运金牌。当时有人对其性别产生怀疑,但由于当时没有性别检查规定,此事不了了之。1980年,移居美国的瓦拉谢维奇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枪杀,尸体解剖时法医发现这位“女飞人”原来是地地道道的男儿。

    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波兰运动员埃瓦·克洛布克瓦斯嘉先在女子百米短跑中夺得铜牌,之后又和队友打破4×100米接力世界纪录,摘得金牌。但她在1968年被查出性染色体不合格,成为首位未能通过性别检测的运动员。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性别争议已经影响到奥运会本身的公平性。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开始,对女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

    奥运会历史上的性别鉴定

    虽然性别鉴定是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性,但自1966年推行性别鉴定以来,一直存在伦理与科学两方面的争议。总结历史上对女运动员性别鉴定,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 第二性征和外生殖器检查 此方法要求女运动员接受身体检查或者直接进行妇科检查。由于存在着鉴定依据不科学,对接受手术的“变性人”无法甄别等弊端,以及宗教、社会、伦理学上的排斥和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该方法被看作不够文明和人道。

    2. 对性染色体和基因的检测 从1968年墨西哥夏季奥运会开始到1998年,国际奥委会采用基因检查的方法对女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但也有科学家指出,这种检查方法在技术上并不可靠,且理论上也并不严谨。
, 百拇医药
    3. 可疑个例分析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1999年,国际奥委会有条件地废止了对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均须进行性别鉴定的要求,并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执行仅对个别存在性别疑问的运动员进行干预和鉴定的决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仅对国际奥委会授权的可疑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

    性别鉴定应更科学、更人道

    田秦杰教授指出,性别鉴定的目的,一方面是维护比赛的公平性,防止“李代桃僵”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也希望从科学的角度保护某些性发育异常者的权利。此届奥运会,坚定人员将结合临床、性激素、基因、染色体4个方面检查,对运动员的性别进行综合判定。

    因雄激素水平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本届奥运会将彻底抛弃运动员到底是“男”还是“女”的问题,而专注于对发育异常的综合诊断。

    譬如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真两性畸形等疾病的运动员,即使性染色体表现为女性(XX),但因为她们体内的雄激素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在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性,其参赛资格将被质疑。而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患者,即使“她们”雄激素水平在正常男性范围内,染色体也为男性(XY),但因雄激素完全不能发挥作用,“他们”比女性还女性,所以应受到保护和公平对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