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及肝脏疾病中的维生素D
在普通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佝偻病及骨质疏松等疾病已被人们所熟知,而在胃肠及肝脏疾病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是多少?维生素D缺乏对其骨健康影响如何?其体内维生素D最佳水平是多少?维生素D是否会通过免疫系统来影响其疾病进程?对这一系列问题,消化医生未必都能给出明确答案。在近期《胃肠病学当前观点》(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8, 24, 176)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者帕帕等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一阐述。
在胃肠道疾病患者中,特别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首先,这些患者的维生素D摄入量低,胃肠道疾病相关的脂肪吸收不良、胆盐不足、肠道吸收面积丢失、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肝功能受损等情况都会造成患者维生素D缺乏。其次,这些患者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增大,以克服其自身的吸收不良、日照时间不足和营养成分丢失等。
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均证实,在T辅助细胞(Th-1)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病和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维生素D均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D与炎性肠病
有报道称,在克罗恩病成人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为22%~70%,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则接近45%。炎性肠病(IBD)儿童患者这方面的数据有限,且不一致,这可能是对维生素D缺乏阈值的定义不同所致。
对健康成人和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骨密度(BMD)低相关。但在IBD成人患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BMD的关系尚存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呈正相关,有的则报告25OHD水平正常者BMD低,还有的认为二者没有关系。
一系列动物研究证实,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在维持消化道正常免疫反应方面发挥作用。人类体外研究发现,环孢素A和维生素D衍生物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IBD患者维生素D的最佳摄入量目前尚不清楚。
维生素D与乳糜泻
未经诊断的乳糜泻患者经常出现维生素D与钙的摄入不足,原因是腹痛、恶心以及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会造成患者食欲减退和全身营养不良。此外,无谷胶饮食(GFD)也可导致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不足。
研究者建议,所有接受治疗的乳糜泻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有无BMD降低,均应遵循全美骨质疏松基金会对50岁以上人群的建议,即每日摄取维生素D3 800~1000 IU、钙元素1200 mg,并维持血清25OHD水平在32 ng/ml以上。
维生素D与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CF)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仍在研究中。5%~10%的囊性纤维化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其25OHD水平低于10 ng/ml,CF成人患者的25OHD平均水平约为21.5 ng/ml,25%~33%的晚期CF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
研究人员根据现有资料认为,无论补充维生素D2还是D3,均应使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32 ng/ml以上,如果单纯口服治疗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可经肠外途径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转归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维生素D与肝脏疾病
胆汁淤积性和非胆汁淤积性肝病均与维生素缺乏有关。胆汁淤积可使胆盐的肠道利用率降低,而胆盐又是肠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所必需的。肝实质性病变可导致维生素D代谢异常,而肝病患者的皮肤光转换功能是正常的,因此肝脏中维生素D转化为25OHD的途径受损是其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机制。
软骨症和骨量减少等代谢性骨病在肝脏疾病尤其是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中相对常见,这可能与钙摄入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有关。
维生素D可通过旁分泌途径调节免疫反应。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对肝病进程的影响尚无结论,但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
最后,研究者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阐明骨健康与维生素D的关系,并通过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来辅助治疗胃肠及肝脏疾病。
闂佽娴烽弫濠氬磻婵犲洤绐楅柡鍥╁枔閳瑰秴鈹戦悩鍙夋悙婵☆偅锕㈤弻娑㈠Ψ閵忊剝鐝栭悷婊冨簻閹凤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顨呴埢宥夊即閵忕姵鐎梺缁樺姉閸庛倝宕曞畝鍕厽闁逛即娼ф晶顔姐亜鎼搭垱瀚�
闂備浇宕垫慨鏉懨洪妶鍥e亾濮樼厧鐏︽い銏$懇楠炲鏁冮埀顒傜矆閸曨垱鐓熸俊顖濐嚙缁茶崵绱撳蹇斿
闂傚倷鑳堕幊鎾诲触鐎n剙鍨濋幖娣妼绾惧ジ鏌曟繛鐐珔闁告濞婇弻鈩冨緞鐎n亞鍔稿┑鈽嗗灲閹凤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