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颤的防治作用
在2008年CAFS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浦介麟教授介绍了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防治中的作用。浦教授指出,心脏的机械牵张、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心房肌细胞代谢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纤维化过程均参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并逐渐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类药物(PUFA)、加速细胞间电传导的药物以及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也逐渐引起关注。
ACEI与ARB
理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持续激活可导致心脏重构,尤其是其中间产物——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很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房牵张、不应期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此外,血管紧张素Ⅱ还可通过促进心肌纤维增生以及降低胶原酶活性,使心肌顺应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脏的上述影响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 http://www.100md.com
ACEI或ARB不仅可有效预防新发房颤,而且有利于房颤转复后窦性节律的维持。这两类药物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从而减少房性早搏和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改善心肌重塑,减小心肌细胞电传导的各向异性,使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研究 多项研究显示,ACEI和ARB可显著降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此外,荟萃分析发现,ACEI或ARB可使高血压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分别降低23%和11%。
他汀类药物
理论 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结构、自主神经功能及代谢过程,从而改善心肌重塑,消除房颤发生。
1. 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代谢及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脏事件发生,改善心脏疾病预后。
2.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肌基质,消除心律失常产生基础。
, http://www.100md.com
3. 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对抗交感神经激活,因而对交感神经激活引发的心律失常具有预防作用。
4.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释放。
5. 他汀类药物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并削弱内皮素-1的致心律失常效应。
6. 在缺血条件下,他汀类药物可激活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使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增加,冠状动脉扩张。
研究 汉娜(Hanna)等报告,25268例左室射血分数≤40%的心衰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随机对照研究阿托伐他汀减少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ARMYDA-3)发现,对于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前7天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术后房颤发生率显著降低。
, http://www.100md.com 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维生素E和PUFA具有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的调脂和抗血栓形成作用。PUFA还有调脂之外的抗心律失常和降低猝死发生率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对房颤的预防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研究发现,持续性房颤患者和动物模型的连接蛋白表达异常,心肌细胞电传导减慢是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新近研发的缝隙改造剂可改善细胞电传导,并缩短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
血清5-羟色胺浓度增高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5-羟色胺的这种致心律失常效应可能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增加、蛋白激酶A激活和L型钙离子通道活化有关。因此,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4受体亚型成为受关注的药理靶点。动物试验发现,5-羟色胺4阻滞剂可抑制房颤和房扑发生。, http://www.100md.com
ACEI与ARB
理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持续激活可导致心脏重构,尤其是其中间产物——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很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房牵张、不应期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此外,血管紧张素Ⅱ还可通过促进心肌纤维增生以及降低胶原酶活性,使心肌顺应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脏的上述影响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 http://www.100md.com
ACEI或ARB不仅可有效预防新发房颤,而且有利于房颤转复后窦性节律的维持。这两类药物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从而减少房性早搏和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改善心肌重塑,减小心肌细胞电传导的各向异性,使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研究 多项研究显示,ACEI和ARB可显著降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此外,荟萃分析发现,ACEI或ARB可使高血压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房颤发生风险分别降低23%和11%。
他汀类药物
理论 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结构、自主神经功能及代谢过程,从而改善心肌重塑,消除房颤发生。
1. 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代谢及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心脏事件发生,改善心脏疾病预后。
2.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肌基质,消除心律失常产生基础。
, http://www.100md.com
3. 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对抗交感神经激活,因而对交感神经激活引发的心律失常具有预防作用。
4.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释放。
5. 他汀类药物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并削弱内皮素-1的致心律失常效应。
6. 在缺血条件下,他汀类药物可激活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使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增加,冠状动脉扩张。
研究 汉娜(Hanna)等报告,25268例左室射血分数≤40%的心衰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随机对照研究阿托伐他汀减少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ARMYDA-3)发现,对于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前7天接受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术后房颤发生率显著降低。
, http://www.100md.com 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维生素E和PUFA具有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的调脂和抗血栓形成作用。PUFA还有调脂之外的抗心律失常和降低猝死发生率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对房颤的预防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研究发现,持续性房颤患者和动物模型的连接蛋白表达异常,心肌细胞电传导减慢是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新近研发的缝隙改造剂可改善细胞电传导,并缩短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
血清5-羟色胺浓度增高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5-羟色胺的这种致心律失常效应可能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增加、蛋白激酶A激活和L型钙离子通道活化有关。因此,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4受体亚型成为受关注的药理靶点。动物试验发现,5-羟色胺4阻滞剂可抑制房颤和房扑发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