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室率控制到窦律维持全面解析房颤药物治疗
第六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于2008年7月4日~5日在滨城大连成功举办。与会期间,诸多专家对心房纤颤(房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本期《循环周刊》C3~C5版将分别从房颤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及临床实践3个方面为您回顾此次会议的精彩内容。
在2008年CAFS上,北京协和医院的方全教授介绍了目前房颤的药物治疗概况。方教授指出,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可招致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心衰)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并增加死亡率。药物治疗是房颤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治疗前,应先对确诊房颤病例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房颤类型后,再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房颤个体化治疗。
室率控制
应用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是将静息和中度活动后心室率分别控制在60~80次/分和90~115次/分。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前两者主要用于控制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者,这两种药物应作为控制心室率的首选。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不伴有心衰的房颤患者,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可作为对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首选药物。此外,胺碘酮也有减慢心室率的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有使用禁忌时的情况下,可考虑应用胺碘酮作为二线用药。
房颤转复
药物复律适用于房颤发病时间在半年内、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以及已去除触发因素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转复药物包括Ⅰa类、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其中,Ic类药物转复新发房颤的效果较好。然而,Ⅰ类药物可能会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并且Ⅰc类药物还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因此,这类药物不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
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可应用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进行转复。伊布利特对心房扑动(房扑)的转复率较高,但可能导致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室性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此外,胺碘酮可作为转复该类房颤的Ⅱa类选择。
窦律维持
对于房颤成功转复后的窦律维持,目前可选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其中,胺碘酮对心脏的副作用较少,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索他洛尔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因此,该类药物可能会对心功能和气道阻力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因此,在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和增加药物剂量时,须格外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图 房颤治疗策略示意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