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证.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5kb)。
胃痛: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剂: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高良姜 吴茱萸 香附 乌药 陈皮 木香>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保和丸加减。
<神曲 山楂 莱菔子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芍药 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4.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 桂枝 生姜 芍药 炙甘草 饴糖 大枣>
5.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
<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6.瘀血停胃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如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 五灵脂 丹参 檀香 砂仁>
7.胃阴亏耗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 麦冬 生地 枸杞子 当归 川楝子 芍药 甘草>
嘈杂:
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痞满:
一.定义:
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鉴别:
1.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2.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而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肝胃不合证: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方剂: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枳实 白术 荷叶>
2.饮食内停证: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停滞,治法:行气消痞。
方剂: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3.痰湿中阻证:
脘腹痞闷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病机: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剂:二陈平胃汤:
<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4.湿热阻胃证: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方剂: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党参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当归 陈皮>
2.胃阴不足证: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剂:益胃汤: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香橼>
呕吐:
一.定义: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二.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三.病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
2.呕吐与噎嗝:
都有呕吐症状。然呕吐之前,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嗝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噎嗝多因内伤所致,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
四.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厚朴 半夏 陈皮 白术 茯苓 生姜>
2.食滞内停证:
呕吐酸腐,脘腹胀闷,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食积内停 ......
胃痛: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剂: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高良姜 吴茱萸 香附 乌药 陈皮 木香>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保和丸加减。
<神曲 山楂 莱菔子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芍药 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4.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 桂枝 生姜 芍药 炙甘草 饴糖 大枣>
5.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
<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6.瘀血停胃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如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 五灵脂 丹参 檀香 砂仁>
7.胃阴亏耗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沙参 麦冬 生地 枸杞子 当归 川楝子 芍药 甘草>
嘈杂:
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痞满:
一.定义:
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鉴别:
1.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2.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而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肝胃不合证: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方剂: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枳实 白术 荷叶>
2.饮食内停证: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停滞,治法:行气消痞。
方剂: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3.痰湿中阻证:
脘腹痞闷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病机: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剂:二陈平胃汤:
<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4.湿热阻胃证: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方剂: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党参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当归 陈皮>
2.胃阴不足证: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剂:益胃汤: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香橼>
呕吐:
一.定义: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二.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三.病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
2.呕吐与噎嗝:
都有呕吐症状。然呕吐之前,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嗝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噎嗝多因内伤所致,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
四.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厚朴 半夏 陈皮 白术 茯苓 生姜>
2.食滞内停证:
呕吐酸腐,脘腹胀闷,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食积内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