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络.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90kb)。
第四章 经 络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知识点表解】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运行全身气血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 联络形体官窍 的通道。
经络的基 沟通上下内外
本概念 经脉:经,路径。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循行于深部。
络脉:络,网络。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 宋·王惟一·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两具,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的形成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首次提出"十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对经络、穴位针刺手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穴位正确标示起一定作用。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经脉 督脉、冲脉、任脉、带脉 有统率、联络、奇经八脉 阴跷脉、阳跷脉 调节十二经脉
经脉与络脉 阴维脉、阳维脉 的作用。
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络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系 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统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内外连属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知识点表解】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太阴经
阴:分布四肢内侧面的经脉 少阴经
厥阴经
阳明经
阳:分布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太阳经
命名原则 少阳经
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
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
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
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经 行于上肢
少阴心经 前缘
太阴脾经 * 内侧 中线 属脏。
足 厥阴肝经 * 行于下肢 后缘
少阴肾经
具体名称 阳明大肠经
手 少阳三焦经 行于上肢
太阳小肠经 前缘
阴明胃经 外侧 中线 属腑。
足 少阳胆经 行于下肢 后缘
太阳膀胱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
走 手
向 走向规律 手三阳从手走头
与 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 足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接 足三阴从足至胸腹
规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律 交接规律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以纵行为主
体内分布 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
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交会
前缘:太阴
阴经:在内侧面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四肢 前缘:阳明
阳经:在外侧面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分 阳明经:面部、额部
布 头面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十二经脉循行于胸、背、规 少阳经:头侧部 头面、四肢,均是左右
律 体表分布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手 共计二十四条。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躯干部 足三阳经 太阳经行于后(背面)
足 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行于腹面、自内而外的顺序是:足
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第四章 经 络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知识点表解】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运行全身气血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 联络形体官窍 的通道。
经络的基 沟通上下内外
本概念 经脉:经,路径。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循行于深部。
络脉:络,网络。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 宋·王惟一·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两具,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的形成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首次提出"十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对经络、穴位针刺手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穴位正确标示起一定作用。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经脉 督脉、冲脉、任脉、带脉 有统率、联络、奇经八脉 阴跷脉、阳跷脉 调节十二经脉
经脉与络脉 阴维脉、阳维脉 的作用。
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络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系 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统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内外连属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知识点表解】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太阴经
阴:分布四肢内侧面的经脉 少阴经
厥阴经
阳明经
阳:分布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太阳经
命名原则 少阳经
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
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
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
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经 行于上肢
少阴心经 前缘
太阴脾经 * 内侧 中线 属脏。
足 厥阴肝经 * 行于下肢 后缘
少阴肾经
具体名称 阳明大肠经
手 少阳三焦经 行于上肢
太阳小肠经 前缘
阴明胃经 外侧 中线 属腑。
足 少阳胆经 行于下肢 后缘
太阳膀胱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
走 手
向 走向规律 手三阳从手走头
与 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 足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接 足三阴从足至胸腹
规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律 交接规律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以纵行为主
体内分布 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
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交会
前缘:太阴
阴经:在内侧面 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四肢 前缘:阳明
阳经:在外侧面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分 阳明经:面部、额部
布 头面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十二经脉循行于胸、背、规 少阳经:头侧部 头面、四肢,均是左右
律 体表分布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手 共计二十四条。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躯干部 足三阳经 太阳经行于后(背面)
足 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行于腹面、自内而外的顺序是:足
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