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401
新生儿溶血病全稿.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kb)。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供预防医学专业2004级2007年春季

    讲授时间:2007-06-08

    李玉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一、概述

    (一)定义

    本病是指在新生儿期因母婴血型不合所致的同种免疫性溶血。

    (二)发病情况

    随着新生儿医学和免疫学的进步,证实本病并非少见。目前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系统,其他如MN、Kell、Buffy系统等血型不和引起的本病较少见。上海妇婴保健院1987年报道18年来835例本病中,ABO溶血病占85.3%,Rh溶血病占14.6%,MN溶血病占0.1%。Rh溶血与种族关系密切,在Rh血型系统中,汉族人Rh(+)占99.66%,Rh(-)以少数民族多见,占15%,比如我国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Rh(-)所占比例较高。从世界范围来看,白种人Rh(-)约占15%,黑人占1.5%。

    新生儿溶血病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发病机理。

    二、发病机理

    我们以O型母亲与A型胎儿为例讲述发病机理。

    生理情况下,随着孕月的增加,胎盘屏障结构的改变,使其通透性增强。病理情况下,如妊高征、分娩时胎盘损伤、剖宫术、流产等,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当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恰为母体所缺乏时,使母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IgG,经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抗体结合吞噬细胞的Fc片段,使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破坏而发生血管外溶血。临床上所有的症状均由溶血引起(黄疸、贫血、水肿、肝脾大、心衰、甚至胆红素脑病)。

    (一)ABO血型不合特点

    在ABO血型系统中有4种血型,A、B、O、AB。

    1.母亲为O型,子为A或B型溶血最常见。这是因为:O型红细胞上H抗原与A或B型的抗原分子差异性大,结果使O型个体对A或B抗原反应特别敏感,产生的抗体效价高,而A、B之间的抗原分子差异性小,产生的抗体少,故发病的机会少并且症状也较轻。

    2.可发生在第一胎。因为A、B抗原除存在于人类红细胞外,还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疫苗;食入植物等具有血型物质),所以O型母亲虽未妊娠过或未接受过输血,但早已接触过A或B抗原,其血清中已有抗A或抗B的抗体,且为IgG(而母亲为A或B型者其体内产生的抗B或抗A抗体主要是IgM),特别是当怀孕血型不和时可发生次发性免疫反应(抗体上升快,亲和力强)而导致溶血,故溶血可发生在第一胎。

    3.虽然ABO血型不和很常见,但真正发生溶血者为少数(占26%左右)。因为:

    (1)胎儿红细胞抗原位点少,抗原性较弱,仅为成人的1/4~1/5。

    (2)胎儿组织中有血型物质(A或B抗原)可中和部分抗体。

    (3)母亲血清中血型抗体量少。

    (二)Rh血型不和特点

    在Rh血型系统中有6种血型抗原,C、c、D、d、E、e,其中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d抗原为理论性,因为至今未发现d抗体。临床上把D抗原阳性者叫Rh(+),D抗原阴性者叫Rh(-),所以Rh D血型不和的溶血最常见,上海报道占60.7%,其次为Rh E血型不和,占34.4%。

    1.母为Rh(-),子为Rh(+)最常见。

    母亲Rh(+) Rh e 子为Rh(+) Rh E 发生溶血

    Rh c Rh C

    2.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因为:

    (1)Rh抗原仅存在于人类的红细胞上,自然界没有。

    (2)初次致敏需血量较大(0.5~1 ml),而首次妊娠时进入母体内的胎儿血量较少(0.05~0.1 ml)不足以引起母体致敏。

    (3)Rh抗原进入母体产生初发免疫反应抗体为IgM,不能通过胎盘。经2~6个月才产生少许IgG,此时胎儿已娩出。

    3.随胎次有加重现象。

    (1)二次致敏需血量极微 当母体被致敏后,次发反应需血量极微(约0.01~0.1 ml)。

    (2)抗体产生快、作用强 次发性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为IgG,抗体上升快,作用强(亲和力强)导致溶血。

    4、偶可发生在第一胎(1%)。

    (1)母孕前有输Rh(+)血的历史。

    (2)外祖母学说 外祖母Rh(+),母亲在胎儿或出生时被Rh(+)血致敏。

    三、临床表现

    一般Rh溶血比ABO溶血症状重,特别是Rh D溶血。

    (一)黄疸:一般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Rh溶血24小时内出现黄疸占77%,甚至生后4~5小时内出现黄疸,而ABO溶血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只占27.7%,更多的是在第2~3天出现。黄疸迅速加重,黄疸出现的越早,进展越快,病情越重。由于间胆增高为主,所以皮肤呈桔黄色。

    (二)贫血:皮肤、粘膜苍白,轻者不易被发现,Hb<140g/L,部分被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随溶血进展贫血逐渐加重。重者Hb<80g/L,可引起心衰,表现为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等。如在宫内发生溶血,出生时可为死胎或全身苍白、水肿(红细胞破坏->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合成白蛋白降低->水肿)。

    (三)肝脾肿大:由于贫血,髓外造血,代偿性增生所致。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四)全身症状:精神萎靡、进乳差、不哭等。

    (五)胆红素脑病 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1.定义

    由于血清间胆增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主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及严重后遗症,称为胆红素脑病。

    2.诱发因素

    (1)血清间胆明显增高 足月儿总胆>20 mg/dl,早产儿总胆>8~10 mg/dl。

    (2)血脑屏障功能降低(这是诱发胆红素脑病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早产、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感染、发热、低体温,血脑屏障功能降低,不仅间胆可通过血脑屏障,而且与白蛋白联结的间胆也可通过血脑屏障。

    3.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生后2~7天,早产儿更易发生。为什么?早产儿存在一些使血脑屏障功能降低的诱因。

    (1)早期:表现为嗜睡,进乳差或拒乳,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持续12小时~24小时。此期表现不是胆红素脑病所特有的,刚刚学过了缺氧缺血性脑病,它的临床表现也是这些,所以需要鉴别。本期是治疗的关键,发现早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展为痉挛期。

    (2)痉挛期:出现典型的症状,发热、凝视、尖叫、抽搐、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甚至呼吸衰竭、DIC、肺出血。持续12小时~48小时,本期死亡率高,约1/2~1/3死亡。

    (3)恢复期:吸吮功能及对外界反应首先恢复。随之呼吸好转,肌张力恢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