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ASCO会议乳腺癌诊治新进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0kb)。
2008年ASCO会议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辅助化疗 坚持标准,追求更新
1. 关于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依然是辅助化疗中不可替代的基石
《乳腺癌辅助化疗:我们是否还需要蒽环类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一个教育专题会上的一个演讲题目。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蒽环类药物对患者的益处大于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Gelmon教授也指出,乳腺癌辅助治疗在过去3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已证实含蒽环类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疗效优于不含蒽环类方案,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紫杉类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虽然蒽环类药物的应用常有骨髓抑制、呕吐、口腔炎、乏力和脱发等不良反应,但多数患者仍愿意忍受一时的痛苦以换取长远益处。但困扰患者的还有蒽环类药物的远期不良反应--心脏毒性和血液学毒性。
年龄>60岁、目前或既往使用降压药或左室射血分数<55%是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标准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0~2%,后续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可能增加至2%~4%。蒽环类药物应用后的血液学毒性主要是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见于高剂量患者,标准剂量患者约200例患者可能发生1例。
基于蒽环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在专题会上的现场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师仍然会推荐含蒽环类药物的辅助化疗方案。
谁更需要蒽环类药物治疗?
蒽环类药物的作用明确,未来摆在临床医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选取蒽环类药物的最大获益患者,并尽量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毒性反应,因此需要采用分子指标检测以预测疗效。
临床前研究和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已证实,TOPⅡα基因变异、TOPⅡ蛋白扩增和DNA修复功能障碍是最有前景的预测蒽环类药物疗效分子指标。有研究显示,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者给予蒽环类药物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但并非对所有Her-2阴性者都如此,因为其存在多个亚组,各个亚组的增殖潜能不同,一般认为有强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对蒽环类药物更加敏感。
总之,在蒽环类药物敏感性中有多个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对TOPⅡα的研究较多,支持数据也较多,但是目前还不能将其单独作为是否应用蒽环类药物的推荐指标。蒽环类药物应用已达30多年,但其神秘面纱并未全部揭开。
2. 很有临床意义的阴性结果
辅助化疗领域报告了几项临床研究结果,尽管都是阴性结果,却对目前的临床实践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 CALGB/CTSU 49907研究针对老年早期乳腺癌,比较了卡培他滨单药与标准辅助化疗方案(CMF或AC)的疗效。
研究于2001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组633例年龄≥65岁的T1~4N0~3M0期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卡培他滨单药组(2000 mg/m2,第1~14天,每3周1次,共6个周期)和CMF(环磷酰胺100 mg/m2,第1~14天,口服,甲氨蝶呤40 mg/m2,第1、8天,氟尿嘧啶600 mg/m2,第1、8天,每4周1次,共6个周期)或AC(多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标准辅助化疗组。69%的入组患者为腋窝淋巴结阳性。
中位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无论是无复发生存率(RFS)还是OS,卡培他滨组均劣于标准化疗组。对于激素受体(HR)阴性的患者,卡培他滨治疗同样劣于标准化疗。因此,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尽管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较轻,但单用其作为辅助治疗是不合适的。
研究 在2004年ASCO年会和2006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已经报告了tAnGo研究的耐受性结果,本届年会又报告了该研究的疗效结果。
基于乳腺癌解救治疗中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有生存优势,该研究探讨了二者的联合在辅助治疗中的益处。研究纳入2001年8月至2004年11月期间,全球127个中心的3152例患者,术后随机分入EC-T组(表柔比星9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序贯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与EC-GT组(序贯方案为紫杉醇175 mg/m2 第1天,吉西他滨 1250 mg/m2第1、8天,每3周1次,共4个周期)。
中位随访35个月的结果显示,两组的DFS(P=0.96)和OS(P=0.35)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中也未见EC-GT组有优势。因此,吉西他滨以上述剂量和方式加入EC-T辅助化疗方案中,并不能给患者增加益处。
研究 目前国内不少同行习惯应用TA方案作为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本届年会中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ET方案与CEF方案治疗腋窝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研究纳入1996年12月至2001年1月期间的1055例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阳性淋巴结数目<10个),并将其随机分为CEF组(520例,环磷酰胺600 mg/m2,表柔比星60 mg/m2,氟尿嘧啶6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与ET组(535例,表柔比星90 mg/m2,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
该研究的中位随访期长达8.2年。CEF组和ET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1%和70%,10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为46%,5年OS率分别为89%和88%,10年OS率分别为72%和76%,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个周期ET方案和6个周期CEF方案是等效的。
3. 紫杉类药物对腋窝淋巴结阴性者的意义
紫杉类药物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作用比较明确,但是鲜有研究探讨其在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地位。本届年会中报告的一项Ⅲ期研究--GEICAM 9805研究证实了紫杉类药物对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作用。
研究纳入的1059例患者均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并且至少存在一个St Gallen共识标准的高危因素(分级为Ⅱ/Ⅲ,肿瘤>2 cm,年龄<35岁,HR阴性)。患者被随机分入TAC组(多西他赛75 mg/m2,多柔比星5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和FAC组(氟尿嘧啶500 mg/m2,多柔比星5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
中位随访6年后,TAC组的5年DFS优于FAC组(91%对86%,P=0.0202),但TAC组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高于FAC组,通过预防性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良反应是可控的。
该研究提示,在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再单以腋窝淋巴结阳性与否来决定是否给予紫杉类药物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 意外收获,仍需确证
本届年会上,奥地利维也纳医学院Gnant教授代表奥地利乳腺癌与结直肠癌研究组(ABCSG)报告了引人注目的ABCSG 12研究结果。
该研究是第一项比较药物性卵巢功能抑制(戈舍瑞林)联合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治疗HR阳性绝经前早期乳腺癌的研究 ......
2008年ASCO会议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辅助化疗 坚持标准,追求更新
1. 关于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依然是辅助化疗中不可替代的基石
《乳腺癌辅助化疗:我们是否还需要蒽环类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一个教育专题会上的一个演讲题目。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蒽环类药物对患者的益处大于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Gelmon教授也指出,乳腺癌辅助治疗在过去3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已证实含蒽环类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疗效优于不含蒽环类方案,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紫杉类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虽然蒽环类药物的应用常有骨髓抑制、呕吐、口腔炎、乏力和脱发等不良反应,但多数患者仍愿意忍受一时的痛苦以换取长远益处。但困扰患者的还有蒽环类药物的远期不良反应--心脏毒性和血液学毒性。
年龄>60岁、目前或既往使用降压药或左室射血分数<55%是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标准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0~2%,后续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可能增加至2%~4%。蒽环类药物应用后的血液学毒性主要是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见于高剂量患者,标准剂量患者约200例患者可能发生1例。
基于蒽环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在专题会上的现场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师仍然会推荐含蒽环类药物的辅助化疗方案。
谁更需要蒽环类药物治疗?
蒽环类药物的作用明确,未来摆在临床医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选取蒽环类药物的最大获益患者,并尽量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毒性反应,因此需要采用分子指标检测以预测疗效。
临床前研究和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已证实,TOPⅡα基因变异、TOPⅡ蛋白扩增和DNA修复功能障碍是最有前景的预测蒽环类药物疗效分子指标。有研究显示,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阴性者给予蒽环类药物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但并非对所有Her-2阴性者都如此,因为其存在多个亚组,各个亚组的增殖潜能不同,一般认为有强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对蒽环类药物更加敏感。
总之,在蒽环类药物敏感性中有多个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对TOPⅡα的研究较多,支持数据也较多,但是目前还不能将其单独作为是否应用蒽环类药物的推荐指标。蒽环类药物应用已达30多年,但其神秘面纱并未全部揭开。
2. 很有临床意义的阴性结果
辅助化疗领域报告了几项临床研究结果,尽管都是阴性结果,却对目前的临床实践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 CALGB/CTSU 49907研究针对老年早期乳腺癌,比较了卡培他滨单药与标准辅助化疗方案(CMF或AC)的疗效。
研究于2001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组633例年龄≥65岁的T1~4N0~3M0期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卡培他滨单药组(2000 mg/m2,第1~14天,每3周1次,共6个周期)和CMF(环磷酰胺100 mg/m2,第1~14天,口服,甲氨蝶呤40 mg/m2,第1、8天,氟尿嘧啶600 mg/m2,第1、8天,每4周1次,共6个周期)或AC(多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标准辅助化疗组。69%的入组患者为腋窝淋巴结阳性。
中位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无论是无复发生存率(RFS)还是OS,卡培他滨组均劣于标准化疗组。对于激素受体(HR)阴性的患者,卡培他滨治疗同样劣于标准化疗。因此,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尽管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较轻,但单用其作为辅助治疗是不合适的。
研究 在2004年ASCO年会和2006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已经报告了tAnGo研究的耐受性结果,本届年会又报告了该研究的疗效结果。
基于乳腺癌解救治疗中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有生存优势,该研究探讨了二者的联合在辅助治疗中的益处。研究纳入2001年8月至2004年11月期间,全球127个中心的3152例患者,术后随机分入EC-T组(表柔比星9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序贯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与EC-GT组(序贯方案为紫杉醇175 mg/m2 第1天,吉西他滨 1250 mg/m2第1、8天,每3周1次,共4个周期)。
中位随访35个月的结果显示,两组的DFS(P=0.96)和OS(P=0.35)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中也未见EC-GT组有优势。因此,吉西他滨以上述剂量和方式加入EC-T辅助化疗方案中,并不能给患者增加益处。
研究 目前国内不少同行习惯应用TA方案作为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本届年会中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比较了ET方案与CEF方案治疗腋窝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研究纳入1996年12月至2001年1月期间的1055例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阳性淋巴结数目<10个),并将其随机分为CEF组(520例,环磷酰胺600 mg/m2,表柔比星60 mg/m2,氟尿嘧啶6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与ET组(535例,表柔比星90 mg/m2,紫杉醇175 mg/m2,每3周1次,共4个周期)。
该研究的中位随访期长达8.2年。CEF组和ET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1%和70%,10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为46%,5年OS率分别为89%和88%,10年OS率分别为72%和76%,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4个周期ET方案和6个周期CEF方案是等效的。
3. 紫杉类药物对腋窝淋巴结阴性者的意义
紫杉类药物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作用比较明确,但是鲜有研究探讨其在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地位。本届年会中报告的一项Ⅲ期研究--GEICAM 9805研究证实了紫杉类药物对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作用。
研究纳入的1059例患者均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并且至少存在一个St Gallen共识标准的高危因素(分级为Ⅱ/Ⅲ,肿瘤>2 cm,年龄<35岁,HR阴性)。患者被随机分入TAC组(多西他赛75 mg/m2,多柔比星5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和FAC组(氟尿嘧啶500 mg/m2,多柔比星5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每3周1次,共6个周期)。
中位随访6年后,TAC组的5年DFS优于FAC组(91%对86%,P=0.0202),但TAC组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高于FAC组,通过预防性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良反应是可控的。
该研究提示,在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再单以腋窝淋巴结阳性与否来决定是否给予紫杉类药物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 意外收获,仍需确证
本届年会上,奥地利维也纳医学院Gnant教授代表奥地利乳腺癌与结直肠癌研究组(ABCSG)报告了引人注目的ABCSG 12研究结果。
该研究是第一项比较药物性卵巢功能抑制(戈舍瑞林)联合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治疗HR阳性绝经前早期乳腺癌的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