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533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3kb)。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一)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

    1 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应证 1.1 呼吸骤停: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心肌梗死、电击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它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的血供,此时,尚未出现循环停止的征象。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急救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1.2 心跳骤停:心跳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心跳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但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相混淆。 1.3 自动体外除颤(AED)的应用:心跳骤停时的心律主要是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电除颤。目前认为,AED是BLS中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急救或保健人员均可使用AED。 2 BLS的程序:判断、启动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心肺复苏(CPR)中的ABC和"D"(除颤) 2.1复苏程序:BLS是一系列的操作技术,包括判断技能和支持/干预技术。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要涉及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无论是判断过程,还是相继采取的急救,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 CPR中A、B、C每一步代表了气道、通气和循环,首先需要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体征。如果发现无任何反应,应首先求救EMS系统,即尽快启动EMS系统。如果有2名急救者,一名立即实施CPR,另一名快速求救。2.1.1 判断患者反应:在判定事发地点易于就地抢救后,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可采取轻拍或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叫:"您怎么了"。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2.1.2 启动EMS系统:通过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启动EMS系统,打电话的人要保持平静,不要慌张,准备回答下列问题:(1)急救患者所处位置(街道或路名、办公室名称、房室号);(2)急救患者所在地电话号码;(3)发生什么事件,心脏病发作或交通事故等;(4)所需急救的人数;(5)患者一般情况;(6)已经给予患者何种急救措施("正在行CPR","正使用AED");(7)其它任何被询问的信息,确保EMS急救人员无任何疑问。最好在急诊医生对现场救治提出指导后,拔打电话者再挂断电话。在急救中,如何启动EMS系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事发地点距医院的距离,决定具体实施急救。在美国,发现患者无反应,即启动EMS系统;在欧洲很多国家,是在打开气道,确定无呼吸时才启动EMS系统;在澳洲,急救人员开始给通气后才启动EMS。 2.1.3 气道:如果患者无反应,急救人员应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或通气是否充分时,应使患者取仰卧位,并打开气道。 2.1.4 患者的体位:为实施CPR,判断复苏效果,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果患者面朝下时,应把患者整体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于CPR。 2.1.5 急救者的位置:经过训练的急救者应位于患者一侧,或两人分为两侧,适于急救时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急救人员应携带AED到场,或准备一有AED即行电除颤。 2.1.6 开放气道:患者无反应/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把咽喉部阻塞。舌又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因为舌附在下颌上,因此把下颏向上抬,即舌离开咽喉部,使气道打开。有自主呼吸,吸气时气道内呈负压,也可将舌、会厌或两者同时吸附到咽后壁,产生气道阻塞。如无颈部创伤,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下颌,另手食指抠出异物。 2.1.6.1 仰头抬颏法:为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开放气道后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也便于CPR时口对口呼吸。如果患者假牙松动,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 2.1.6.2 托颌法:把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此法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不会因颈部动作而加重颈部损伤。 2.2人工呼吸: 2.2.1评价:检查呼吸: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得超过10秒。多数呼吸或心跳骤停患者均无呼吸,偶有患者出现异常或不规则呼吸,或有明显气道阻塞征的呼吸困难,这类患者开放气道后即可恢复有效呼吸。开放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如果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也应立即进行人工通气。如果在复苏中或之后患者恢复呼吸和循环体征(脉搏、正常呼吸、咳嗽或活动),应继续维持呼吸道通畅,此时,患者应处于恢复体位。 2.2.2恢复体位: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因为,如患者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体、粘液、呕吐物有可能梗阻气道,采取侧卧位后可预防此类情况,没有哪一种体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决定采取何种体位,可按以下6条原则:(1)患者尽量取正侧位,头部侧位便于引流;(2)体位应该稳定;(3)避免胸部受压,以免影响呼吸;(4)尽可能侧向易使患者恢复到仰卧位,并可能估计到颈部脊髓损伤;(5)应易于观察通气情况,便于气道管理;体位本身不应造成患者进一步损伤。特别强调,因不当转动体位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损伤,如有创伤或怀疑创伤,只有在气道难以维持通畅时,才转动患者体位开放气道。对肢端血流受损的患者,要密切监护,若患者恢复体位超过30分钟,要把患者转动到另一侧,以免造成肢体压伤。 2.2.3 人工呼吸:急救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必须使患者的肺膨胀充分。 2.2.3.1 口对口呼吸: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确保呼吸时胸廓起伏,如急救者只人工呼吸,那么,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min。开始人工通气次数拟为2~5次/min。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并可能伴发严重合并症,如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胃内压升高后,膈肌上抬,限制肺的运动。因而更易发生胃胀气。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及气道压峰值水平,有助于减低食道内压,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规定在2秒以上给予10 ml/kg(约700~1 000 ml)潮气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