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5kb)。
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华首席医学网 2007年08月02日 11:32:12 Thursday
125
作者:张慈安,魏品康,秦志丰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03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6月23卷3期 综述
加入收藏夹
【摘要】 通过翻阅近十年来的胃癌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有关报道,对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从毒论治、从虚论治、分期与分型论治以及内伤发病等不同学术角度进行归纳与展望,得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取得可喜进展。
【关键词】 胃癌;中医药研究;综述
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噎膈"、"痞满"、"呃逆"、"积聚"、"反胃"等范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摸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对胃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的许多新学说、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在胃癌临床治疗上的理论依据。
1 各家学说
1.1 从痰论治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痰是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病理产物。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均可导致痰的产生。痰滞成积既是胃癌的表现又是胃癌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病因。朱丹溪所描述的"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正与胃癌易于浸润转移的特点相类似。手术以后,正气受戕,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司,容易促进痰浊的再次生成,恰好又为胃癌的复发及转移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痰论治"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持有相同观点。魏品康[1、2] 认为"痰"是胃癌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以此提出"痰-污染学说"。强调"痰"对于局部细胞的浸淫,导致细胞突变,是胃癌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对于"痰"形成的有形包块,提倡以"消痰散结法"为治疗大法。自拟消痰散结方治疗胃癌及抗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钱彦芳[3] 认为胃癌因痰浊瘀噎胃络而成,治疗当以导痰和胃,开瘀散结。以丹参饮加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黄萍等[4] 认为,痰滞胃腑,痰瘀互结,肿块内生,阻隔胃气,发生胃积。强调治痰重在调和气血、重在调补脾肾、疏肝散积、治痰即为解毒。
1.2 从瘀论治
胃癌的产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时间共同影响的结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进而"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癖",因此"从瘀论治"亦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卜平等[5] 认为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加重了患者正气亏虚,气虚可导致血瘀;阴(血)不足也可导致血脉不利而致血瘀。使用自拟扶正化瘀方药辨证论治胃癌,不仅降低了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而且血液流变异常指标有明显改善。王瑞平等[6] 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晚期胃癌的基本病理变化,故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大法。朱国先[7]认为,瘀既可作为致病因素,又可成为病理产物同时存在,瘀癌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交互为病的"瘀-癌-瘀"的恶性病理循环过程,癌潜瘀内,瘀渗癌中,癌瘀交结,瘀深癌剧。在遣方用药上必须癌瘀同治,攻癌勿忘化瘀,散瘀更须抑癌。
1.3 从毒论治
毒既是致人各种细胞的基因与外基因改变的因素,也是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其引起的癌症性质、种类也是多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8] 。抗癌解毒是临床上胃癌治疗的又一重要法则。周仲瑛[9] 提出的"癌毒"学说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周氏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且由于癌毒留结,又可以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因此治疗上提出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陈慈煦[10] 认为:胃癌乃因虚、痰、毒、瘀互为因果,聚成癌毒,停积于胃脘食道,胃失通降而成。施以"通降"之法,再结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徐迪华[11] 认为胃癌本虚乃脾肾不足,标实为癌毒侵袭。癌毒侵入胃脘,阻滞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必致湿炼成痰、血凝成瘀,终致毒、瘀、痰三邪集结胃腑。尹莲芳[12] 认为,癌毒在体内蓄积不流,日积月累促成肿块是胃癌发病的决定因素。治以扶正祛邪、清胃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缓攻渐消。朱曾柏[13] 认为"毒"停留在体内过久,加上患者本人的体质因素,就有可能形成癌肿。临床上分别采取补气解毒、养血解毒、止痛解毒、清热解毒(化疗、放疗、手术等)、化痰解毒、行瘀解毒、健胃解毒、利水解毒等不同治法,强调辅佐之法可以变易,解毒之法不可移易。
1.4 从虚论治
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整体属虚,局部属实,从虚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传统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当前"从虚论治"胃癌的主要手段。邱佳信[14、15] 认为胃癌的本质是脾虚。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胃肠安复方为主方治疗胃癌,临证以小复方加减。孙桂芝[16] 认为本病之本是脾、胃、肾虚,治疗本病始终坚持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刘嘉湘[17] 强调癌肿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强调"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坚持扶正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结合。谢广茹[18] 认为脾胃虚弱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临证当顾护脾胃,补养胃阴。用药当升清降浊同施,补通兼顾,清化湿热,并多用甘味补益。
1.5 分期与分型论治
张镜人[19、20] 教授诊治胃癌时,辨证用药立足于"邪正盛衰",主张既不能专攻邪毒之实,又不宜峻补正气之虚,攻邪勿忘顾其正气,扶正尚需祛其邪毒,不同阶段,各有取舍。吴良村[21] 认为,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属痰瘀互结,予以化痰散结;手术后,多气血两虚,予以益气补血;放化疗术中,耗伤胃气,予以益气和胃降逆;放化疗术后,伤阴耗气,予以益气滋阴;放化疗间歇期,多正虚邪实,急则治其标,加重祛邪抗癌药;晚期肿瘤患者,全身衰竭,多气虚伴肾虚,予以益气补肾。钱心兰等[22] 将113例胃癌分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痰湿凝聚、痰血内阻、热毒蕴结、脾肾阳虚等7型,以异功散、香砂六君汤;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增液汤;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平胃散、二陈汤、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三棱丸;五味消毒饮等加减;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王晓等[25] 将晚期胃癌患者40例分肝胃不和证、脾肾虚寒证、湿热瘀毒证、气血双亏证等4证予以辨证论治,结果存活期最短l例为1个月,最长l例为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8个月。陈郭君等[24] 将9l例胃癌,分气阴两虚型、痰郁气滞型、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等治疗。结果平均生存期2.66年。
1.6 强调内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
内伤发病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失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的情志失调,可以导致肝失疏泄,脾胃不和,从而产生瘀、痰、毒等引发胃癌的病理产物。李建生[25] 认为胃癌病理分3阶段: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或饮食不节 ......
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中华首席医学网 2007年08月02日 11:32:12 Thursday
125
作者:张慈安,魏品康,秦志丰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03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6月23卷3期 综述
加入收藏夹
【摘要】 通过翻阅近十年来的胃癌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有关报道,对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从毒论治、从虚论治、分期与分型论治以及内伤发病等不同学术角度进行归纳与展望,得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取得可喜进展。
【关键词】 胃癌;中医药研究;综述
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噎膈"、"痞满"、"呃逆"、"积聚"、"反胃"等范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摸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对胃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的许多新学说、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在胃癌临床治疗上的理论依据。
1 各家学说
1.1 从痰论治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痰是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病理产物。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均可导致痰的产生。痰滞成积既是胃癌的表现又是胃癌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病因。朱丹溪所描述的"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正与胃癌易于浸润转移的特点相类似。手术以后,正气受戕,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司,容易促进痰浊的再次生成,恰好又为胃癌的复发及转移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痰论治"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持有相同观点。魏品康[1、2] 认为"痰"是胃癌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以此提出"痰-污染学说"。强调"痰"对于局部细胞的浸淫,导致细胞突变,是胃癌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对于"痰"形成的有形包块,提倡以"消痰散结法"为治疗大法。自拟消痰散结方治疗胃癌及抗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钱彦芳[3] 认为胃癌因痰浊瘀噎胃络而成,治疗当以导痰和胃,开瘀散结。以丹参饮加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黄萍等[4] 认为,痰滞胃腑,痰瘀互结,肿块内生,阻隔胃气,发生胃积。强调治痰重在调和气血、重在调补脾肾、疏肝散积、治痰即为解毒。
1.2 从瘀论治
胃癌的产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时间共同影响的结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进而"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癖",因此"从瘀论治"亦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卜平等[5] 认为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加重了患者正气亏虚,气虚可导致血瘀;阴(血)不足也可导致血脉不利而致血瘀。使用自拟扶正化瘀方药辨证论治胃癌,不仅降低了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而且血液流变异常指标有明显改善。王瑞平等[6] 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晚期胃癌的基本病理变化,故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大法。朱国先[7]认为,瘀既可作为致病因素,又可成为病理产物同时存在,瘀癌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交互为病的"瘀-癌-瘀"的恶性病理循环过程,癌潜瘀内,瘀渗癌中,癌瘀交结,瘀深癌剧。在遣方用药上必须癌瘀同治,攻癌勿忘化瘀,散瘀更须抑癌。
1.3 从毒论治
毒既是致人各种细胞的基因与外基因改变的因素,也是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其引起的癌症性质、种类也是多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8] 。抗癌解毒是临床上胃癌治疗的又一重要法则。周仲瑛[9] 提出的"癌毒"学说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周氏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且由于癌毒留结,又可以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因此治疗上提出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陈慈煦[10] 认为:胃癌乃因虚、痰、毒、瘀互为因果,聚成癌毒,停积于胃脘食道,胃失通降而成。施以"通降"之法,再结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徐迪华[11] 认为胃癌本虚乃脾肾不足,标实为癌毒侵袭。癌毒侵入胃脘,阻滞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必致湿炼成痰、血凝成瘀,终致毒、瘀、痰三邪集结胃腑。尹莲芳[12] 认为,癌毒在体内蓄积不流,日积月累促成肿块是胃癌发病的决定因素。治以扶正祛邪、清胃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缓攻渐消。朱曾柏[13] 认为"毒"停留在体内过久,加上患者本人的体质因素,就有可能形成癌肿。临床上分别采取补气解毒、养血解毒、止痛解毒、清热解毒(化疗、放疗、手术等)、化痰解毒、行瘀解毒、健胃解毒、利水解毒等不同治法,强调辅佐之法可以变易,解毒之法不可移易。
1.4 从虚论治
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整体属虚,局部属实,从虚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传统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当前"从虚论治"胃癌的主要手段。邱佳信[14、15] 认为胃癌的本质是脾虚。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胃肠安复方为主方治疗胃癌,临证以小复方加减。孙桂芝[16] 认为本病之本是脾、胃、肾虚,治疗本病始终坚持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刘嘉湘[17] 强调癌肿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强调"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坚持扶正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结合。谢广茹[18] 认为脾胃虚弱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临证当顾护脾胃,补养胃阴。用药当升清降浊同施,补通兼顾,清化湿热,并多用甘味补益。
1.5 分期与分型论治
张镜人[19、20] 教授诊治胃癌时,辨证用药立足于"邪正盛衰",主张既不能专攻邪毒之实,又不宜峻补正气之虚,攻邪勿忘顾其正气,扶正尚需祛其邪毒,不同阶段,各有取舍。吴良村[21] 认为,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属痰瘀互结,予以化痰散结;手术后,多气血两虚,予以益气补血;放化疗术中,耗伤胃气,予以益气和胃降逆;放化疗术后,伤阴耗气,予以益气滋阴;放化疗间歇期,多正虚邪实,急则治其标,加重祛邪抗癌药;晚期肿瘤患者,全身衰竭,多气虚伴肾虚,予以益气补肾。钱心兰等[22] 将113例胃癌分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痰湿凝聚、痰血内阻、热毒蕴结、脾肾阳虚等7型,以异功散、香砂六君汤;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增液汤;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平胃散、二陈汤、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三棱丸;五味消毒饮等加减;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王晓等[25] 将晚期胃癌患者40例分肝胃不和证、脾肾虚寒证、湿热瘀毒证、气血双亏证等4证予以辨证论治,结果存活期最短l例为1个月,最长l例为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8个月。陈郭君等[24] 将9l例胃癌,分气阴两虚型、痰郁气滞型、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等治疗。结果平均生存期2.66年。
1.6 强调内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
内伤发病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失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的情志失调,可以导致肝失疏泄,脾胃不和,从而产生瘀、痰、毒等引发胃癌的病理产物。李建生[25] 认为胃癌病理分3阶段: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或饮食不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