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临床的营养支持-修改稿.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678kb)。
胸外科临床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的理论与实践
闫天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胸外科
在富裕中饥饿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常因无有效的方法提供必需的营养,而出现许多病人在 "富裕" 中饥饿。
肠外与肠内两大途径的产生
*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1967年Durick等创用,经腔静脉输入营养液,完全从肠外供给病人所需营养的量与质。
* 肠内营养 ( Enteral Nutrition, EN ):同期,Randell将宇航员用的太空饮食要素膳应用于临床,使某些胃肠功能有部分障碍的病人,仍能从胃肠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
* 营养支持的肠外与肠内两大途径形成。
20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 营养支持
* 抗生素
* 输血技术
* 重症监护
* 麻醉技术
* 免疫调控
* 体外循环
?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营养支持成为20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 从此,不论病人的胃肠道有无障碍,都可实施营养支持。
* 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保持病人的康体物质,而是要维持细胞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功能与修复组织,促使病人康复。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不容忽视
* 营养不良患病率的调查:覆盖4549例患者,判断指标包括体质指数、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
* 住院病人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50%。老年住院患者,高达50%。
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的调查
胸外科患者群的特点
* 肿瘤(60~80%)类消耗性疾病、高老龄(>60%)、各种多脏器、多系统合并症(>30%)居多。
* 手术大、创伤重、住院时间长、恢复慢、进食差者居多。
营养不良可导致严重后果
* 1、感染并发症↑,院内感染↑;
* 2、伤口愈合延迟, ↑吻合口瘘、残端瘘 ;
* 3、胃肠道吸收功能受损;
* 4、住院时间延长;
* 5、医疗费用增高;
* 6、严重时导致死亡率增高。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
* 1、发现营养不良的患者;
* 2、正确的营养评定;
* 3、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包括需要量的计算、配方的设定、营养路径、介入性的操作、情况监测、并发症的治疗等)
三腔袋(卡文?)
* 标准化PN配方
* 适合?°低热量需要?±、器官功能正常者
* 无需特殊配制设备,数秒钟内即可完成
* 可完全避免溶液的受污染
* 热、氮同时输入,符合生理
* 节氮效果显著
? 全合一从理论到实践
新世纪趋势
* 向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转化;
* 提供营养物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
需要而不必满足热量的需要;
* 利用营养物质达到药物的效果,不单是营养作用;
* 应用生长因子增加营养物质的作用;
* 预防性营养,即择期手术前开始营养支持。
肠外与肠内营养比例的国际变化趋势
20世纪 70年代 肠外 肠内
80年代初 肠外 肠内
80年代未 肠外 肠内
90年代 肠外 肠内
21世纪初 肠外 肠内
临床营养的费用比较
营养状况的评定
* 评定内容包括骨骼肌、内脏蛋白质、脂肪的储备以及免疫功能。
* 评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血浆蛋白水平测定和免疫功能测定等。
* 如果体液稳定,体重的变化大致可以反映骨骼肌、内脏蛋白质、脂肪的储备变化,与体内能量代谢平衡密切相关。
近期体重改变有重要意义
* 3 个月内体重下降10 %、20 %和30 % , 分别提示有轻度、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
* 体重指数(BMI) = 体重/ 身高(kg/ m2) , 是反映营养状态常用的指标。
* 白蛋白:常用的判定营养不良的指标,当低于32.5 g/ L 时,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胸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 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耐受一般手术创伤,在10 d内不给营养支持也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的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时间营养缺乏,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传统的营养支持的目的:
* 主要是提供营养,改善营养状况。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 近年来发现,许多特殊营养物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谷氨酰胺。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主要包括:纠正营养物的异常代谢;提供合理的营养底物,尽可能将机体组织的分解代谢降低到合理水平,预防和减轻营养不良;
同时,通过特殊的营养支持:
* 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
* 减少内毒素和细菌易位;
* 降低全身炎性反应,预防MODS,促进创伤愈合。
胸外科手术前期的营养支持
* 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 主要对象: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进行大手术的营养不良患者。
* 持续时间:应7~10 d,短时间的营养支持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胸外科手术后期的营养支持
* 指征:术前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继续营养支持;严重营养不良而术前未进行营养支持者,术后应进行营养支持:术后估计超过1 周以上不能进食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因代谢需要量增加和禁食时间延长,需进行营养支持。
* 持续时间:可灵活掌握,一般>5天;
肠内营养 - EN
* 营养支持是29世纪外科的重大进展。
* 60年代以来,肠外营养(PN)受到重视,成为外科病人的重要支持手段,是划时代的贡献。
* 近年来,随着肠道是外科应激的重要器官及肠源性感染的深入认识,肠内营养(EN),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EEN)又引起广泛重视,"只要肠道功能许可,首择肠内营养"已基本得到各国新的公认,出现了"临床营养的第二次革命"。
肠粘膜屏障的组成
* 机械屏障:细胞结构 紧密连接 绒毛完整性
* 生物屏障:肠道固有菌丛(probiotic原籍细菌) ......
胸外科临床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的理论与实践
闫天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胸外科
在富裕中饥饿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常因无有效的方法提供必需的营养,而出现许多病人在 "富裕" 中饥饿。
肠外与肠内两大途径的产生
*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1967年Durick等创用,经腔静脉输入营养液,完全从肠外供给病人所需营养的量与质。
* 肠内营养 ( Enteral Nutrition, EN ):同期,Randell将宇航员用的太空饮食要素膳应用于临床,使某些胃肠功能有部分障碍的病人,仍能从胃肠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
* 营养支持的肠外与肠内两大途径形成。
20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 营养支持
* 抗生素
* 输血技术
* 重症监护
* 麻醉技术
* 免疫调控
* 体外循环
?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营养支持成为20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 从此,不论病人的胃肠道有无障碍,都可实施营养支持。
* 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保持病人的康体物质,而是要维持细胞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功能与修复组织,促使病人康复。
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不容忽视
* 营养不良患病率的调查:覆盖4549例患者,判断指标包括体质指数、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
* 住院病人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0%~50%。老年住院患者,高达50%。
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患病率的调查
胸外科患者群的特点
* 肿瘤(60~80%)类消耗性疾病、高老龄(>60%)、各种多脏器、多系统合并症(>30%)居多。
* 手术大、创伤重、住院时间长、恢复慢、进食差者居多。
营养不良可导致严重后果
* 1、感染并发症↑,院内感染↑;
* 2、伤口愈合延迟, ↑吻合口瘘、残端瘘 ;
* 3、胃肠道吸收功能受损;
* 4、住院时间延长;
* 5、医疗费用增高;
* 6、严重时导致死亡率增高。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
* 1、发现营养不良的患者;
* 2、正确的营养评定;
* 3、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包括需要量的计算、配方的设定、营养路径、介入性的操作、情况监测、并发症的治疗等)
三腔袋(卡文?)
* 标准化PN配方
* 适合?°低热量需要?±、器官功能正常者
* 无需特殊配制设备,数秒钟内即可完成
* 可完全避免溶液的受污染
* 热、氮同时输入,符合生理
* 节氮效果显著
? 全合一从理论到实践
新世纪趋势
* 向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转化;
* 提供营养物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
需要而不必满足热量的需要;
* 利用营养物质达到药物的效果,不单是营养作用;
* 应用生长因子增加营养物质的作用;
* 预防性营养,即择期手术前开始营养支持。
肠外与肠内营养比例的国际变化趋势
20世纪 70年代 肠外 肠内
80年代初 肠外 肠内
80年代未 肠外 肠内
90年代 肠外 肠内
21世纪初 肠外 肠内
临床营养的费用比较
营养状况的评定
* 评定内容包括骨骼肌、内脏蛋白质、脂肪的储备以及免疫功能。
* 评定方法包括人体测量、血浆蛋白水平测定和免疫功能测定等。
* 如果体液稳定,体重的变化大致可以反映骨骼肌、内脏蛋白质、脂肪的储备变化,与体内能量代谢平衡密切相关。
近期体重改变有重要意义
* 3 个月内体重下降10 %、20 %和30 % , 分别提示有轻度、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
* 体重指数(BMI) = 体重/ 身高(kg/ m2) , 是反映营养状态常用的指标。
* 白蛋白:常用的判定营养不良的指标,当低于32.5 g/ L 时,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胸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 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耐受一般手术创伤,在10 d内不给营养支持也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的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时间营养缺乏,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传统的营养支持的目的:
* 主要是提供营养,改善营养状况。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 近年来发现,许多特殊营养物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谷氨酰胺。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标
主要包括:纠正营养物的异常代谢;提供合理的营养底物,尽可能将机体组织的分解代谢降低到合理水平,预防和减轻营养不良;
同时,通过特殊的营养支持:
* 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
* 减少内毒素和细菌易位;
* 降低全身炎性反应,预防MODS,促进创伤愈合。
胸外科手术前期的营养支持
* 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 主要对象: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进行大手术的营养不良患者。
* 持续时间:应7~10 d,短时间的营养支持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胸外科手术后期的营养支持
* 指征:术前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继续营养支持;严重营养不良而术前未进行营养支持者,术后应进行营养支持:术后估计超过1 周以上不能进食的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因代谢需要量增加和禁食时间延长,需进行营养支持。
* 持续时间:可灵活掌握,一般>5天;
肠内营养 - EN
* 营养支持是29世纪外科的重大进展。
* 60年代以来,肠外营养(PN)受到重视,成为外科病人的重要支持手段,是划时代的贡献。
* 近年来,随着肠道是外科应激的重要器官及肠源性感染的深入认识,肠内营养(EN),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EEN)又引起广泛重视,"只要肠道功能许可,首择肠内营养"已基本得到各国新的公认,出现了"临床营养的第二次革命"。
肠粘膜屏障的组成
* 机械屏障:细胞结构 紧密连接 绒毛完整性
* 生物屏障:肠道固有菌丛(probiotic原籍细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67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