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单元 病之形态.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67kb)。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病之形能,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胡澍
《素问校义》:"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
形态也。"能通态。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
之态势。病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势态。
本单元内容主要讨论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
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预后预防等
《素问·热论》
[篇题]
热指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的疾病。本篇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预后、禁忌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故以"热论"名
篇。诚如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说:"此论热病,故篇曰'热论'。"
[原文] P138(701)
1.热病(外感热病)的概念
热病,即广义伤寒。是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2.热病(外感病)的特征及机理
(1)热病的特征是:发热
(2)热病发热的机理--即《调经论》所谓"阳盛生外热"
外邪侵入人体,正气与之抗争,正邪交争,卫阳郁遏于肌表,卫气郁滞化热
3.热病预后
单经受邪-预后好,即热虽甚不死-邪正交争,正气未衰或衰不甚
表里两经同时受邪-预后差,即必不免于死-邪正交争,正气已衰
[原文]P139(702)
1.六经主症
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
(1)本篇六经主症的特点 只有实证、热证而未及虚证、寒证
三阳经病证为表热证
三阴经病证为里热证
(2)《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六经分证异同表
2.热病的传变规律及转愈规律
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阳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转愈规律:单经受邪的外感病有一定的自愈规律。
3.热病的治疗大法
可汗而已--未满三日,邪在表者
各通其脏脉
可泄而已--已满三日,邪入里者
4.热病禁忌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故对难消化之物要慎用,宜清淡。食量要控制
5.热病遗复的原因及治疗
[分析]P141(703)
1.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
病因:感受受四时邪气
病机:邪正交争,邪盛正衰
太阳与少阴同病--头痛、口干、烦满
症状 阳明与太阴同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少阳与厥阴同病--耳聋、囊纵、厥
预后 水浆不入--后天之本败绝
不知人--失神 差
2.表里两经同病与胃气的关系
3.温病与暑病的区别
《素问·评热病论》
[篇题]
评,评议、评论。热,热性病。本篇详细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的病机、症状、预后。因这些病证都是外邪乘
虚所致,属于外感热病变证,故名"评热病论"。如《黄帝素问直
解》说:"'评热'论热病之变证。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皆热
病之变,举而评之,故曰'评热病论'"。
[原文]P142 (704)
1.阴阳交的含义、病因病机、症状和预后
(1)含义: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邪盛正衰,阴精
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2)病因:感受阳热邪气
(3)病机:邪热亢盛,阴精不足,正不胜邪,邪盛正衰
(4)主要症状表现及病机:发热、汗出、脉躁动、狂言、不能食
发热-阴精不足,阳热亢盛
汗出-阴竭阳胜,迫津外出
脉躁动-阴精不足,阳热充斥脉道血运行加速
狂言-肾阴精枯竭,阳热扰及心神
不能食--胃气将绝
(5)预后:差。其寿可立而倾,虽愈必死
2、理解阴阳交病机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温热病诊断以观察津液损伤程度为重点。(汗、发热、脉象)
温热病治疗以顾护津液为主
[分析]P143(705)
1、风厥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治疗
概念:风厥是指太阳受风,(肾)精亏不足,少阴虚火上逆
而汗出发热,烦闷不除的病证
病因:感受风邪
病机:太阳受风邪,少阴虚火上逆
症状:表症:身热、汗出
里症:烦满
治疗:表里刺之,饮之服汤(滋阴解表)
2.风厥证提示的临床指导意义--体虚外感病的治疗应扶正解表
[分析]P144(706)
1、劳风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
概念: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稠痰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病因:感受风邪
病机:太阳受风,卫阳受阻,肺失清肃,痰热壅积
症状:恶风振寒、强上冥视、唾出若涕
治疗:以救俯仰-宣利肺气,排痰
巨阳引--解表
2.对"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的理解--治疗实证应使邪有出路
《素问·咳论》
[篇题]
本篇主要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辨证分类、传变规律及针刺治疗原
则,是《内经》论述咳病的专篇,故名"咳论"
[原文] P145 (707)
1、咳的病因病机
皮毛为肺之合 肺失宣降气逆而咳
外感-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内舍于肺
肺脉起于中焦 外内合邪 宣降失常气逆而咳
内伤-寒冷饮食入胃 寒邪循脉至肺
肺寒 宣降失常气逆而咳
2、咳嗽与脏腑的关系
(1)咳为肺之本病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一是其它脏腑病影响及肺,致咳;
二是肺病影响到其它脏腑,在咳嗽基础上兼见他症
3、四时五脏发病观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具有易感性
[分析]P146(708)
1、五脏咳的症状表现及病机治疗
2、六腑咳的形成及其症状表现、病机、治疗
(1)六腑咳的形成:五脏之久咳不愈,乃移于六腑
(2)六腑咳的主要症状及治疗
3.五脏咳与六腑咳的区别
4、咳与肺胃的关系
(1)从病因受邪途径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
胃,从脉注肺,与肺胃相关
(2)从病机而言:
一是咳是肺的本病,邪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病咳;
二是咳与胃的关系密切。依据有三:
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
足,脏腑失于充养 ......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病之形能,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胡澍
《素问校义》:"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
形态也。"能通态。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
之态势。病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势态。
本单元内容主要讨论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
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预后预防等
《素问·热论》
[篇题]
热指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的疾病。本篇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预后、禁忌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故以"热论"名
篇。诚如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说:"此论热病,故篇曰'热论'。"
[原文] P138(701)
1.热病(外感热病)的概念
热病,即广义伤寒。是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总称。
2.热病(外感病)的特征及机理
(1)热病的特征是:发热
(2)热病发热的机理--即《调经论》所谓"阳盛生外热"
外邪侵入人体,正气与之抗争,正邪交争,卫阳郁遏于肌表,卫气郁滞化热
3.热病预后
单经受邪-预后好,即热虽甚不死-邪正交争,正气未衰或衰不甚
表里两经同时受邪-预后差,即必不免于死-邪正交争,正气已衰
[原文]P139(702)
1.六经主症
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
(1)本篇六经主症的特点 只有实证、热证而未及虚证、寒证
三阳经病证为表热证
三阴经病证为里热证
(2)《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六经分证异同表
2.热病的传变规律及转愈规律
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阳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转愈规律:单经受邪的外感病有一定的自愈规律。
3.热病的治疗大法
可汗而已--未满三日,邪在表者
各通其脏脉
可泄而已--已满三日,邪入里者
4.热病禁忌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故对难消化之物要慎用,宜清淡。食量要控制
5.热病遗复的原因及治疗
[分析]P141(703)
1.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
病因:感受受四时邪气
病机:邪正交争,邪盛正衰
太阳与少阴同病--头痛、口干、烦满
症状 阳明与太阴同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少阳与厥阴同病--耳聋、囊纵、厥
预后 水浆不入--后天之本败绝
不知人--失神 差
2.表里两经同病与胃气的关系
3.温病与暑病的区别
《素问·评热病论》
[篇题]
评,评议、评论。热,热性病。本篇详细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的病机、症状、预后。因这些病证都是外邪乘
虚所致,属于外感热病变证,故名"评热病论"。如《黄帝素问直
解》说:"'评热'论热病之变证。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皆热
病之变,举而评之,故曰'评热病论'"。
[原文]P142 (704)
1.阴阳交的含义、病因病机、症状和预后
(1)含义: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邪盛正衰,阴精
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2)病因:感受阳热邪气
(3)病机:邪热亢盛,阴精不足,正不胜邪,邪盛正衰
(4)主要症状表现及病机:发热、汗出、脉躁动、狂言、不能食
发热-阴精不足,阳热亢盛
汗出-阴竭阳胜,迫津外出
脉躁动-阴精不足,阳热充斥脉道血运行加速
狂言-肾阴精枯竭,阳热扰及心神
不能食--胃气将绝
(5)预后:差。其寿可立而倾,虽愈必死
2、理解阴阳交病机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温热病诊断以观察津液损伤程度为重点。(汗、发热、脉象)
温热病治疗以顾护津液为主
[分析]P143(705)
1、风厥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治疗
概念:风厥是指太阳受风,(肾)精亏不足,少阴虚火上逆
而汗出发热,烦闷不除的病证
病因:感受风邪
病机:太阳受风邪,少阴虚火上逆
症状:表症:身热、汗出
里症:烦满
治疗:表里刺之,饮之服汤(滋阴解表)
2.风厥证提示的临床指导意义--体虚外感病的治疗应扶正解表
[分析]P144(706)
1、劳风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
概念: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稠痰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病因:感受风邪
病机:太阳受风,卫阳受阻,肺失清肃,痰热壅积
症状:恶风振寒、强上冥视、唾出若涕
治疗:以救俯仰-宣利肺气,排痰
巨阳引--解表
2.对"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的理解--治疗实证应使邪有出路
《素问·咳论》
[篇题]
本篇主要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辨证分类、传变规律及针刺治疗原
则,是《内经》论述咳病的专篇,故名"咳论"
[原文] P145 (707)
1、咳的病因病机
皮毛为肺之合 肺失宣降气逆而咳
外感-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内舍于肺
肺脉起于中焦 外内合邪 宣降失常气逆而咳
内伤-寒冷饮食入胃 寒邪循脉至肺
肺寒 宣降失常气逆而咳
2、咳嗽与脏腑的关系
(1)咳为肺之本病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一是其它脏腑病影响及肺,致咳;
二是肺病影响到其它脏腑,在咳嗽基础上兼见他症
3、四时五脏发病观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具有易感性
[分析]P146(708)
1、五脏咳的症状表现及病机治疗
2、六腑咳的形成及其症状表现、病机、治疗
(1)六腑咳的形成:五脏之久咳不愈,乃移于六腑
(2)六腑咳的主要症状及治疗
3.五脏咳与六腑咳的区别
4、咳与肺胃的关系
(1)从病因受邪途径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
胃,从脉注肺,与肺胃相关
(2)从病机而言:
一是咳是肺的本病,邪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病咳;
二是咳与胃的关系密切。依据有三:
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
足,脏腑失于充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