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20 > 正文
编号:11637330
流行性出血热-慨论课件.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37kb)。

    流行性出血热

    EHF

    为什么EHF又叫HFRS?

    * 1982年 WHO将EHF命名为HFRS;

    * 1994年卫生部......

    * HFRS包括EHF及由砂粒病毒引起的三种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和拉沙热

    * EHF是病毒性出血热中唯一伴有明显肾损害的出血热;乙类传染病

    * HFRS高度概括了临床了表现。

    概述

    * 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 →人;

    *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野生动物

    * 传 染 源:鼠**,猪,狗及家兔等;

    * 临床特点: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

    * 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

    * 流行特点:主要分布亚欧,全国除青海、台湾均有疫情。

    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

    * 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 负性单链RNA病毒;

    * 圆形或卵圆形(E);

    * 直径:80-115nm;

    * 基因RNA:大、中、小三个片段

    * L 、M 、S

    * S基因:核衣壳旦白(NP)

    * M基因:膜旦白(G1G2)

    * L基因:聚合酶

    * 核旦白:免疫原性较强,* 抗原决定簇稳定,* 核旦白抗体出现早。

    * 膜旦白:中和抗原,* 血凝抗原:血凝活性。

    *

    * 血清学分型:至少可分为11型

    * 我国主要有ⅠⅡ。

    * Ⅰ型:汉滩病毒,* Hantann virus,* 野鼠型

    * Ⅱ型:汉城病毒,* Seoul virus,* 家鼠型

    * Ⅲ型:普马拉病毒,* Puumala virus,* 棕背鼠型

    * Ⅳ型:希望山病毒,* Prospect hill virus,* 田鼠型

    * ......

    * WH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的病毒:Ⅰ、Ⅱ、Ⅲ、Ⅳ

    * 引起人类HFRS的病毒:

    * Ⅰ、Ⅱ、Ⅲ、* 贝尔格来德-多布伐病毒。

    * 我国流行的:Ⅰ、Ⅱ型

    * 毒力: Ⅰ>Ⅱ型

    * 理化特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

    * 不耐热、酸;

    * 消毒剂敏感 。

    流行病学

    *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 :

    * 鼠:主要的。

    * 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主要);

    * 林区:大林姬鼠。

    * 期它动物:猫,猪,狗,家兔;

    * 人: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

    * 1. 接触传播

    * 2. 呼吸道传播

    * 3.消化道传播

    * 4. 虫媒传播

    * 5.母婴传播

    (三)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 亚州>欧州>非州>美州;

    * 31个国家和地区;

    * 中国>俄罗斯>韩国>芬兰;

    * 我国除青海和新疆外;

    * 老疫区病例↓,新疫区↑。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

    黑线姬鼠(野鼠): 10月-次年1月,5-7月;

    家鼠:3-6月(春季和夏出);

    林区鼠:夏季;

    季节性表现为:鼠类繁殖、活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 周期性:

    * 黑线姬鼠和棕背鼠:数年;

    * 家鼠:不明确。

    3.人群分布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多见。

    (4)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野鼠型隐性感染在3~4%以下

    * 家鼠型隐性感染较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病毒的直接作用

    * ⑴临床上有病毒血症期及中毒症状;

    * ⑵临床症状与血清型有关;

    * ⑶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EHF抗原;

    * ⑷体外培养的证实。

    2.免疫作用

    ⑴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

    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本病血管和肾损害的原因:

    免疫复合物沉积;

    存在EHF病毒抗原;

    存在补体片段。

    (2):其它免疫应答

    * Ⅰ型变态应:

    * Ⅱ型变态应

    * Ⅲ型变态应

    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 用

    * IL-1:发热

    * TNF:发热、休克和器官衰竭。

    * 血浆内皮素:促进肾衰的发生。

    * 血栓素B2

    * 血管紧张素-Ⅱ

    休克的发生机制

    * 原发性休克:

    * 定义: 病程第4-6d出现的低血压休 克;

    * 原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 ; 血 液浓缩,粘稠度升高,血容量骤减; DIC。

    * (感染中毒性失血浆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

    * 定义: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

    * 原因:大出血,* 继发感染;

    * 水与电解质补充不够。

    出血

    * 血管壁的损伤;

    * 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下降;

    * 肝素类物质增加;

    *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 肾血流 不足;

    *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 肾间质水肿、出血;

    *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坏死;

    * 肾小管阻塞;

    * 肾素、血管紧素激活。

    (二):病理解剖

    * 1.血管病变

    * 全身性、广泛性。

    * 基本病变: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 胀、变性和坏死。

    * 小 血 管:小动脉、小静脉和

    * 毛细血管。

    * 2.肾脏病变 最明显

    * 3.心脏病变:右心房;

    * 4.脑垂体及其它脏器病变:

    * 后腹膜、纵隔 肝、胰、脑。

    * 5.免疫组化检查:检出EHFV抗原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典型表现: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

    *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