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单元 百病始生.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4kb)。
《灵枢·百病始生》
[篇题]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主要讨论了引起疾病发生的多种原因,正气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外邪侵人的部位
及传变规律,并详细分析了积证的发生和证
候,且本篇开篇即言"夫百病之始生也",故
名"百病始生"
[分析]P106(601)
1、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及分类
(1)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
风雨寒暑--泛指六淫外感邪气
其中 清湿--泛指居处环境的寒冷潮湿
喜怒--泛指情志内伤
(2)病因的分类--后世分类研究病因的先导
风雨寒暑,易伤人身上部--上部
三部分类法 地之清湿,易伤人身下部--下部
喜怒不节,易伤内脏--内脏
风雨--伤上
阴阳分类法 起于阳-风雨寒暑湿等 清湿--伤下
起于阴--七情内伤
2.疾病(病证)命名的方法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3.阐发外感病发病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1)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正面 (2)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1)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反面
(2)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本部分从正反两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
[分析]P107-108(602)
1、外感邪气伤人的表里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皮肤 络脉 经脉 输脉 伏冲之脉 肠胃 募原
2、掌握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意义
(1)指导确立治则治法
(2)提示早期诊治疾病
[分析]P109(603)
1.不同部位积病的症状表现及机理
本段承接上文,阐述了不同部位积证的临床表现,进一步
说明"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的病因发病学思想
2.判别积块部位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根据积的活动度、与进食的关系、应手的搏动感等病
症特点判别积病部位
意义:(1)开创了积证的鉴别诊断先河
(2)为积证的分类和辨证也提供了理论根据
(3)丰富了腹诊的内容
3.积证的病因病机
寒邪--主因
起居不节
积证的病因 用力过度 其它因素
饮食失调
七情不和
积证形成的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互为因果
[分析]P111(604)
1.五脏病的常见病因
(1)本节论述问题的写作方法:呼应篇首病因的分类
生于阳 上部之气--外感虚邪发病
下部之气--积证病因病机
生于阴 中部之气(内部)--五脏病的病因病机
(2)五脏病的常见病因
情志内伤--主因。且呼应篇首
饮食不节
起居无常
房事过度 过劳 其它因素
劳倦太过
感受外邪(寒邪)
本节内容的提示:
一是内伤五脏的病因常常非单一,而是多种病邪复合出现的。
二是五脏病因各有特点。
2.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治则)
察应之病因--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 察应之病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察应之病性--即有余不足
及时确定补泻--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因时制宜--毋逆天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
[篇题]
生气,即生命之气、生生之气,此指人体内的
阴阳二气,本篇重点谈阳气。正如高士宗《素问直
解》云:"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
阳之气,皆为生气可以上通于天也。"天,指自然界。
通,通应、相通、感应。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界阴
阳之气息息相通,彼此相应,故谓"生气通天"。
[分析]P111(605)
提出《内经》"生气通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观点。
从三方面论述:
1.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人同源)
人之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之长--"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2.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天人同道(即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与天地相能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
3.养生防病须顺应自然
天人同源、天人同道思想
指
导
养
生
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主动调养身体
[分析]P113(606)
1.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提出观点
以取象类比的方法:提出了阳气在人体重要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涉及生理、病理、预后及治疗和养生等方面)
2.阳气的生理
(1)阳气的生理功能
①气化温养功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②卫外御邪功能--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3.阳气的病理
(1)阳失卫外--四时邪气外感的症状病机
(2)阳亢阴竭与阳气逆乱
(3)阳气偏阻--汗出偏沮
(4)阳热蓄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5)阳气郁遏--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6)阳虚邪恋
(7)病久传化--病久则传化
(8)阳气阻隔--"上下不并""阳蓄积病死,阳气当隔"
4、阳气失常病变的预后及治疗
5.阳气的护养--养生
顺应阳气消长规律--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违背阳气消长规律--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分析]P117(607)
1.人体阴精与阳气的关系--即"阴平阳秘"
维持"阴平阳秘"内在基础
一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二是阴阳的相互制约--阴不胜其阳......阳不胜其阴......
三是阳气在维持"阴平阳秘"中的主导作用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正面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反面
2、阳气在维持人体"阴平阳秘"中的重要性
正面(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面(病理)--"阴不胜其阳......,阳不胜阴......" ......
《灵枢·百病始生》
[篇题]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主要讨论了引起疾病发生的多种原因,正气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外邪侵人的部位
及传变规律,并详细分析了积证的发生和证
候,且本篇开篇即言"夫百病之始生也",故
名"百病始生"
[分析]P106(601)
1、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及分类
(1)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
风雨寒暑--泛指六淫外感邪气
其中 清湿--泛指居处环境的寒冷潮湿
喜怒--泛指情志内伤
(2)病因的分类--后世分类研究病因的先导
风雨寒暑,易伤人身上部--上部
三部分类法 地之清湿,易伤人身下部--下部
喜怒不节,易伤内脏--内脏
风雨--伤上
阴阳分类法 起于阳-风雨寒暑湿等 清湿--伤下
起于阴--七情内伤
2.疾病(病证)命名的方法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3.阐发外感病发病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1)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正面 (2)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1)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反面
(2)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本部分从正反两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
[分析]P107-108(602)
1、外感邪气伤人的表里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皮肤 络脉 经脉 输脉 伏冲之脉 肠胃 募原
2、掌握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意义
(1)指导确立治则治法
(2)提示早期诊治疾病
[分析]P109(603)
1.不同部位积病的症状表现及机理
本段承接上文,阐述了不同部位积证的临床表现,进一步
说明"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的病因发病学思想
2.判别积块部位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根据积的活动度、与进食的关系、应手的搏动感等病
症特点判别积病部位
意义:(1)开创了积证的鉴别诊断先河
(2)为积证的分类和辨证也提供了理论根据
(3)丰富了腹诊的内容
3.积证的病因病机
寒邪--主因
起居不节
积证的病因 用力过度 其它因素
饮食失调
七情不和
积证形成的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互为因果
[分析]P111(604)
1.五脏病的常见病因
(1)本节论述问题的写作方法:呼应篇首病因的分类
生于阳 上部之气--外感虚邪发病
下部之气--积证病因病机
生于阴 中部之气(内部)--五脏病的病因病机
(2)五脏病的常见病因
情志内伤--主因。且呼应篇首
饮食不节
起居无常
房事过度 过劳 其它因素
劳倦太过
感受外邪(寒邪)
本节内容的提示:
一是内伤五脏的病因常常非单一,而是多种病邪复合出现的。
二是五脏病因各有特点。
2.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治则)
察应之病因--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 察应之病位--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察应之病性--即有余不足
及时确定补泻--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因时制宜--毋逆天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
[篇题]
生气,即生命之气、生生之气,此指人体内的
阴阳二气,本篇重点谈阳气。正如高士宗《素问直
解》云:"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
阳之气,皆为生气可以上通于天也。"天,指自然界。
通,通应、相通、感应。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界阴
阳之气息息相通,彼此相应,故谓"生气通天"。
[分析]P111(605)
提出《内经》"生气通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观点。
从三方面论述:
1.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人同源)
人之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之长--"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2.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天人同道(即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与天地相能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
3.养生防病须顺应自然
天人同源、天人同道思想
指
导
养
生
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主动调养身体
[分析]P113(606)
1.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提出观点
以取象类比的方法:提出了阳气在人体重要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涉及生理、病理、预后及治疗和养生等方面)
2.阳气的生理
(1)阳气的生理功能
①气化温养功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②卫外御邪功能--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3.阳气的病理
(1)阳失卫外--四时邪气外感的症状病机
(2)阳亢阴竭与阳气逆乱
(3)阳气偏阻--汗出偏沮
(4)阳热蓄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5)阳气郁遏--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6)阳虚邪恋
(7)病久传化--病久则传化
(8)阳气阻隔--"上下不并""阳蓄积病死,阳气当隔"
4、阳气失常病变的预后及治疗
5.阳气的护养--养生
顺应阳气消长规律--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违背阳气消长规律--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分析]P117(607)
1.人体阴精与阳气的关系--即"阴平阳秘"
维持"阴平阳秘"内在基础
一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二是阴阳的相互制约--阴不胜其阳......阳不胜其阴......
三是阳气在维持"阴平阳秘"中的主导作用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正面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反面
2、阳气在维持人体"阴平阳秘"中的重要性
正面(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面(病理)--"阴不胜其阳......,阳不胜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