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59kb)。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发病机制
一 缺氧、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2、弥散障碍,常产生I型呼衰
正常弥散量(DL):35ml/mmHg·min
影响因素:弥散面积、肺泡膜的厚度、通透性、气体和血液接触时间、气体弥散能力、气体分压差等
CO2弥散速度为O2的21倍
3、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常产生I型呼衰
正常V/Q=0.8
V/Q↓-- A-V样分流(真性、功能性)
V/Q↑-- 无效腔效应
4、肺A-V样分流,常产生I型呼衰
肺泡萎陷,水肿,实变
若分流量>30%,吸氧亦难以纠正
PaCO2↑
轻:脑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
中:皮质下层刺激↑、皮质兴奋
兴奋、烦躁不安
重:皮质抑制、CO2麻醉
CO2麻醉(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
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兴奋、失眠
与低氧、高二氧化碳和酸中毒有关
(二)缺O2对心血管、循环的影响
PaO2↓ PaCO2↑ Ⅱ型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3.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发病机制
一 缺氧、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2、弥散障碍,常产生I型呼衰
正常弥散量(DL):35ml/mmHg·min
影响因素:弥散面积、肺泡膜的厚度、通透性、气体和血液接触时间、气体弥散能力、气体分压差等
CO2弥散速度为O2的21倍
3、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常产生I型呼衰
正常V/Q=0.8
V/Q↓-- A-V样分流(真性、功能性)
V/Q↑-- 无效腔效应
4、肺A-V样分流,常产生I型呼衰
肺泡萎陷,水肿,实变
若分流量>30%,吸氧亦难以纠正
PaCO2↑
轻:脑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
中:皮质下层刺激↑、皮质兴奋
兴奋、烦躁不安
重:皮质抑制、CO2麻醉
CO2麻醉(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
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兴奋、失眠
与低氧、高二氧化碳和酸中毒有关
(二)缺O2对心血管、循环的影响
PaO2↓ PaCO2↑ Ⅱ型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8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