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7 > 正文
编号:11637495
实 验 动 物 卫 生 防 疫.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04kb)。

    实 验 动 物 卫 生 防 疫

    山东省实验动物中心 王可洲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疾病的发生

    病因 环境条件

    易感机体

    病 因

    1、病原体(传染病)

    2、营养物质与营养代谢病

    3、毒物与中毒性疾病

    4、应激因素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机体

    1、病原体

    引起传染的条件

    (1)要有病原性和一定的毒力

    (2)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 病原体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

    2、传染病的传播(1)

    1)胚胎和卵传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鸡白血病病毒--经卵细胞传播;支原体、细小病毒--胎盘感染)

    2)空气(飞沫、尘埃)传播(仙台病毒)

    3)饲料、饮水传播(沙门氏菌病)

    4)垫料和粪便传播(沙门氏菌病,各种寄生虫卵等)

    5)经羽毛、皮屑传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2、传染病的传播(2)

    6)设备、用具传播(鸡支原体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吼气管炎等)

    7)混群传播(后备群与成年群混合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8)经活的媒介传播 (节肢动物(苍蝇、蚊子、蟑螂、蚤、螨、虱和蜱等);野生动物;实验动物;人(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9)交配传播 (如布氏杆菌病)

    3、易感机体在传染病发生中的作用

    1)种类(品种)

    2)年龄

    3)营养状况

    4)机体的抵抗力

    5)机体防御器官状况

    4、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 潜伏期(注意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可能是危险的传染源)

    2) 前驱期(一般表现:食欲减退,饮欲降低,精神不振,体温变化等)

    3) 明显期 (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4) 转归期 (病因 机体)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造成传染病在实验动物中的流行。而当传染病流行已经形成时,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从中找出流行的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杜绝或中断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是实验动物工作者的重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实验动物卫生防疫

    在医学和兽医学研究领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实验动物一般不采取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主要由于实验动物的特殊性:

    1、应用疫苗或治疗制剂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2、经过治疗或免疫的动物,外表健康,但可能

    是带菌或带毒者,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3、对于小型实验动物,治疗措施可能在经济上

    不合算

    因此在实验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过程中,只能采取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实验动物卫生防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3、消毒措施

    4、隔离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1)

    1)饲养人员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和卫生防疫

    规程进行操作,作好记录,发现情况,及时

    汇报。

    2)饲养人员不得接触非本场的家畜家禽,防止

    野禽、野生动物侵入场内。

    3)严格遵守卫生消毒制度,降低环境设施中的

    病原体含量。严绷头脑中的消毒观念,万万

    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敷衍了事。

    1、平时的预防措施(2)

    4)不从疫区引进实验动物。

    5)饲料、垫料的存放环境应干燥、通风,饲料

    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6)不同种类,不同品系、不同年龄的动物应分

    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严防饲养人员串岗,外来购买或领用实验动物者不能进入饲养室。

    1、平时的预防措施(3)

    7)有关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

    病的人员不能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8)定期检疫,发现情况及时按有关规定处

    理。

    9)如发现疾病,及时诊断,及时采取措施,或隔离,或淘汰。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1)

    1)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

    单位作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和器具紧

    急消毒,正在进行实验的动物应停止实验

    观察或淘汰。

    3)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

    血热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划定封

    锁区域,并坚决执行封锁制度。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2)

    4)病死或淘汰的动物应采取焚烧等综合性措

    施合理处理,及时处理传染源,切断传染

    病流行的环节。

    5)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和防疫部门。

    3、消毒措施

    1)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实验动物房、笼具架、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

    2)随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毒的对象包括患病动物舍、隔离场地、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和可能被污染的一切场所、笼具等。通常在解除封锁和隔离之前进行定期的多次消毒,患病动物舍应每天和随时进行消毒。

    3)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完全痊愈或死亡后,或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消毒。

    消毒的种类(1)

    1)物理性消毒

    (1)高压蒸汽消毒:饲料、垫料、器具等消毒。

    (2)高热煮沸:器械、笼具、水瓶等消毒。

    (3)干烤消毒:可达180-280℃ ,消毒效果较好。

    (4)火焰消毒:温度可达300 ℃,主要用于不锈钢

    笼具、金属器械、墙壁的消毒。

    (5)照射:紫外线、γ-射线等,用于空气、饲料、垫 料和器具的消毒。

    1)物理性消毒

    (6)过滤消毒:主要用于空气净化和消

    毒,如 屏障环境。

    (7)电离辐射消毒(阴极射线)

    (8)超声波消毒

    (9)微波消毒

    消毒的种类(2)

    2)化学性消毒:

    使用化学药物喷洒、浸泡、熏蒸等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醛类消毒剂:甲醛(浸泡、熏蒸)、多聚甲醛、戊二醛等。

    (2)含氯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次氯酸钠、漂白粉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