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6)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五、《黄帝内经》以来重要书籍、文物对腧穴描述之比较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素·气穴论篇》:“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这个数字是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逆向推导出来的,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只载穴位单穴25个,双穴135个,计160穴。
在《素·气府论篇》里,罗列了各脉的穴数。但没有罗列具体的穴位:
足太阳脉:78穴,足少阳脉:62穴,足阳明脉:66穴
手太阳脉:36穴,手阳明脉:22穴,手少阳脉:32穴,督脉:28穴,任脉:28穴,冲脉:22穴,足少阴脉:6穴。
, 百拇医药
合计:380穴。
这里只是手足的阳脉,加足少阴的6穴,督、任脉的56穴,冲脉,后来认为是没有穴位的,这里有22穴。无论从经脉的数量,还是腧穴的数量方面说,都是比较混乱的,合计数380穴和气穴365之说自相矛盾。此篇里,描述了各穴的部位,没有穴名,这可以认为是经络腧穴认识中的一块化石,对经络、腧穴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发展过程如何,很有价值,不可等闲视之。可以说明,当时对到底有多少穴,两篇文章(《素·气穴论篇》和《素·气府论篇》)的作者心里并没有数,或根据天人感应,或随心所欲。总而言之,都凭想象。
在《灵·本输》里,述十一脉的井、荣、俞、经、合穴各5个,膀胱、胆、三焦三脉多一原穴。
《黄帝内经》里,对腧穴的描述既不成熟,也不具体。
2.《针灸甲乙经》
, 百拇医药 《针灸甲乙经》根据《明堂经》对腧穴的描述很具体,述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共计349穴。
《针灸甲乙经》描述穴位的特点是,头颈部、胸背部、腹部的穴位不归于各经脉,归于各经脉的穴位主要是四肢的穴位。这种归类法一直延续到元朝。
穴位的排列顺序和数量(双穴按一个穴位计算):
头部:31穴,背部:45穴,面颈肩部:55穴,胸腋胁部:29穴,腹部:51穴,手太阴及臂:9穴,手厥阴心主及臂:8穴,手少阴及臂:8穴,手阳明及臂:14穴,手少阳及臂:12穴,手太阳:8穴,足太阴及股:11穴,足厥阴及股:11穴,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10穴,足阳明及股:15穴,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14穴,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18穴。
总计:349穴。
从《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可以看出,《明堂经》并未把全部腧穴都归类于十四经脉,皇甫谧照抄《明堂经》,很忠实于原文,他自己并未作解剖、研究、观察,所以,对原文也不能做任何修订,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已经亡失了的《明堂经》的本来面貌。
, http://www.100md.com
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及臂、手厥阴心主及臂、手少阴及臂、足阳明及股、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此外,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里的水泉、照海二穴的次序与现在的次序颠倒,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里的外丘、光明、阳辅三穴的次序颠倒。
分在头颈面胸肩背腹部的腧穴,有不少也提示了是某脉气所发,为何不归于某脉?这是个疑问。
归于各脉的腧穴,又来个及臂、及股、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又是什么意思?归脉各穴,都在四肢,比后来的要短得多,这个归类法,是否意味着,穴位的归脉,比《灵·本输》里的井、荣、俞、经、合、原穴进了一步?
从下列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进化的痕迹。
3.《备急千金要方》
, http://www.100md.com
《备急千金要方》卷29对腧穴的归类是分了三个图:仰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和侧人明堂图。
1).仰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面部:36穴,胸部:25穴,腹部:44穴,手太阴肺经:10穴,手厥阴心主经:8穴,手少阴心经:8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5穴。
2).伏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部:17穴,脊中:45穴,手少阳三焦经:17穴,手太阳小肠经:9穴,足太阳膀胱经:17穴。
3).侧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耳颈:20穴,胁部:10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阴肾经:11穴。
, http://www.100md.com
总计:349穴。
《备急千金要方》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比《针灸甲乙经》有明显的进化。表现在:
1).分为三个图,以图说穴,比较直观。
2).未归于经脉的穴位,无论头颈面部,还是胸腹背腰部,都比《针灸甲乙经》要清晰得多。
3).已经把各脉称为经。
4).各经里的腧穴,不再及臂、及臀、并阴跷阴维、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直接归于各经了。
5).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主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6).足太阳膀胱经里的申脉和金门、承山和飞扬的次序颠倒、足少阳胆经在丘虚和悬钟之间多付阳一穴。
, 百拇医药
4.《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的腧穴归脉很别致,把所有腧穴全部归于12脉,脉名很别致,已如前述,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过度性的化石,具体归类如下:
肺:双穴9个,大肠:双穴21个,单穴3个,肝:双穴11个,胆:双穴52个,脾:双穴24个,胃:双穴46个,双穴1个:承浆
心:双穴8个,小肠:双穴13个,心包:双穴8个,肾:双穴27个,单穴23个,膀胱:双穴60个,单穴22个,外加:膏肓,三焦:双穴29个。
合计:双穴308个,单穴50个,总共358穴名。
脉名的别致,已经说过了。重要的是腧穴的归脉,把后来归于督、任二经的穴位,全归在大肠、胃、肾、膀胱各脉里了,根据什么?是否是凭想象任意归类的?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不回避,才能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
(待续), 百拇医药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五、《黄帝内经》以来重要书籍、文物对腧穴描述之比较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素·气穴论篇》:“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这个数字是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逆向推导出来的,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只载穴位单穴25个,双穴135个,计160穴。
在《素·气府论篇》里,罗列了各脉的穴数。但没有罗列具体的穴位:
足太阳脉:78穴,足少阳脉:62穴,足阳明脉:66穴
手太阳脉:36穴,手阳明脉:22穴,手少阳脉:32穴,督脉:28穴,任脉:28穴,冲脉:22穴,足少阴脉:6穴。
, 百拇医药
合计:380穴。
这里只是手足的阳脉,加足少阴的6穴,督、任脉的56穴,冲脉,后来认为是没有穴位的,这里有22穴。无论从经脉的数量,还是腧穴的数量方面说,都是比较混乱的,合计数380穴和气穴365之说自相矛盾。此篇里,描述了各穴的部位,没有穴名,这可以认为是经络腧穴认识中的一块化石,对经络、腧穴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发展过程如何,很有价值,不可等闲视之。可以说明,当时对到底有多少穴,两篇文章(《素·气穴论篇》和《素·气府论篇》)的作者心里并没有数,或根据天人感应,或随心所欲。总而言之,都凭想象。
在《灵·本输》里,述十一脉的井、荣、俞、经、合穴各5个,膀胱、胆、三焦三脉多一原穴。
《黄帝内经》里,对腧穴的描述既不成熟,也不具体。
2.《针灸甲乙经》
, 百拇医药 《针灸甲乙经》根据《明堂经》对腧穴的描述很具体,述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共计349穴。
《针灸甲乙经》描述穴位的特点是,头颈部、胸背部、腹部的穴位不归于各经脉,归于各经脉的穴位主要是四肢的穴位。这种归类法一直延续到元朝。
穴位的排列顺序和数量(双穴按一个穴位计算):
头部:31穴,背部:45穴,面颈肩部:55穴,胸腋胁部:29穴,腹部:51穴,手太阴及臂:9穴,手厥阴心主及臂:8穴,手少阴及臂:8穴,手阳明及臂:14穴,手少阳及臂:12穴,手太阳:8穴,足太阴及股:11穴,足厥阴及股:11穴,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10穴,足阳明及股:15穴,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14穴,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18穴。
总计:349穴。
从《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可以看出,《明堂经》并未把全部腧穴都归类于十四经脉,皇甫谧照抄《明堂经》,很忠实于原文,他自己并未作解剖、研究、观察,所以,对原文也不能做任何修订,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已经亡失了的《明堂经》的本来面貌。
, http://www.100md.com
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及臂、手厥阴心主及臂、手少阴及臂、足阳明及股、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此外,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里的水泉、照海二穴的次序与现在的次序颠倒,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里的外丘、光明、阳辅三穴的次序颠倒。
分在头颈面胸肩背腹部的腧穴,有不少也提示了是某脉气所发,为何不归于某脉?这是个疑问。
归于各脉的腧穴,又来个及臂、及股、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又是什么意思?归脉各穴,都在四肢,比后来的要短得多,这个归类法,是否意味着,穴位的归脉,比《灵·本输》里的井、荣、俞、经、合、原穴进了一步?
从下列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进化的痕迹。
3.《备急千金要方》
, http://www.100md.com
《备急千金要方》卷29对腧穴的归类是分了三个图:仰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和侧人明堂图。
1).仰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面部:36穴,胸部:25穴,腹部:44穴,手太阴肺经:10穴,手厥阴心主经:8穴,手少阴心经:8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5穴。
2).伏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部:17穴,脊中:45穴,手少阳三焦经:17穴,手太阳小肠经:9穴,足太阳膀胱经:17穴。
3).侧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耳颈:20穴,胁部:10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阴肾经:11穴。
, http://www.100md.com
总计:349穴。
《备急千金要方》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比《针灸甲乙经》有明显的进化。表现在:
1).分为三个图,以图说穴,比较直观。
2).未归于经脉的穴位,无论头颈面部,还是胸腹背腰部,都比《针灸甲乙经》要清晰得多。
3).已经把各脉称为经。
4).各经里的腧穴,不再及臂、及臀、并阴跷阴维、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直接归于各经了。
5).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主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6).足太阳膀胱经里的申脉和金门、承山和飞扬的次序颠倒、足少阳胆经在丘虚和悬钟之间多付阳一穴。
, 百拇医药
4.《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的腧穴归脉很别致,把所有腧穴全部归于12脉,脉名很别致,已如前述,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过度性的化石,具体归类如下:
肺:双穴9个,大肠:双穴21个,单穴3个,肝:双穴11个,胆:双穴52个,脾:双穴24个,胃:双穴46个,双穴1个:承浆
心:双穴8个,小肠:双穴13个,心包:双穴8个,肾:双穴27个,单穴23个,膀胱:双穴60个,单穴22个,外加:膏肓,三焦:双穴29个。
合计:双穴308个,单穴50个,总共358穴名。
脉名的别致,已经说过了。重要的是腧穴的归脉,把后来归于督、任二经的穴位,全归在大肠、胃、肾、膀胱各脉里了,根据什么?是否是凭想象任意归类的?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不回避,才能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