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
六经分病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六经传变观点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六经病证内容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六经为《伤寒论》的精髓,既是分病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然而,由于六经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一直存有争议。六经分病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
东汉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外感病的六经分病辨证论治体系。由于六经理论未能把生理上相互依存、彼此为用,在病理情况下,又互相影响的脏腑合论,而是将在外感病发病过程中并无必然联系的脏腑相提并论。这种分类方法,由于自身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并指导其辨证与治疗。如小肠与膀胱,肺与脾,心与肾,心包与肝等,它们虽同名,但无论从其所居位置、生理功能,还是从病邪的侵入途径、发病、发病后的病理机制、证候与治疗等,都各不相同,而《伤寒论》却将其合二为一。其结果,必然是以偏赅全、脱离实际,或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或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或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六经传变观点严重脱离临床实际
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基本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规律发展,即在其开始时,一般病位在表、病变较轻,尔后病邪逐渐深入、病变逐步加重,出现半表半里证、里证,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正气而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之证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