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医之“风病”
“风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属中医病邪(风、寒、暑、湿、燥、火)的一种,囊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医学称之为“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称之为“风痹”;由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等。
“风病”的由来
中医学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之特性的疾病称为“风病”。
“风病”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是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和、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膝酸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邪致病有共性
, 百拇医药
不独立行动 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
飘忽无定位 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
易动不拘泥 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缘故,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风病”——皮肤篇
秋季,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且灼热难忍,易于反复发作。
, 百拇医药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风有关,主要是风、湿、热三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多因血热而感受外风,或因血虚生风而发病。
★情绪 患者应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气郁化火。
★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清热泻火或清热凉血及祛风止痒的药物,不可搔抓患处,更不要用热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涤用品烫洗。
★饮食 以清淡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烧烤或其他易过敏、刺激性大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或诱发疾病,可选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药膳,像荸荠、薄荷等都是甘寒清凉之品。
膳食举例:荸荠200克,鲜薄荷叶、白糖各1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绞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具有凉血、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荨麻疹属血热生风者,症见皮疹红色、灼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
“风病”——中风篇
, 百拇医药
天热出汗较多时,易发脑血管病。因为一旦水液补充不足,对于素来血黏度偏高的脑血管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
★起居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适时补充水液,防止脱水,可有效减少中风的几率。
★药物 中医学强调采取镇肝熄风或滋阴熄风的方法,随证配以清热、养血以及化痰之品。
膳食举例:鸡肉90克,田七、红参各1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将田七打碎,加鸡肉、生姜过油,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煲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食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窍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淤的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头晕,脉弱。
“风病”——关节篇
秋季容易感受风寒,可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中医学认为这类病人机体素来正气不足,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致使血脉痹阻不通,而见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症。
★起居 注意关节保暖,慎用空调,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保持居室清洁,干燥,光线充足,经常通风,合理进膳,保证营养,减少刺激,按时服药。
膳食举例:薏苡仁、粳米各30克,木瓜10克,一起放入锅内,加冷水适量,武火煲沸后,再以文火炖薏苡仁至酥烂即可食用,喜食糖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隔日食用,适宜湿重苔腻、关节重着的患者,可健脾利湿,有助于缓解疼痛。伍智聪, 百拇医药
“风病”的由来
中医学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之特性的疾病称为“风病”。
“风病”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是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和、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膝酸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邪致病有共性
, 百拇医药
不独立行动 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
飘忽无定位 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
易动不拘泥 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缘故,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风病”——皮肤篇
秋季,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且灼热难忍,易于反复发作。
, 百拇医药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风有关,主要是风、湿、热三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多因血热而感受外风,或因血虚生风而发病。
★情绪 患者应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气郁化火。
★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清热泻火或清热凉血及祛风止痒的药物,不可搔抓患处,更不要用热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涤用品烫洗。
★饮食 以清淡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烧烤或其他易过敏、刺激性大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或诱发疾病,可选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药膳,像荸荠、薄荷等都是甘寒清凉之品。
膳食举例:荸荠200克,鲜薄荷叶、白糖各1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绞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具有凉血、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荨麻疹属血热生风者,症见皮疹红色、灼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
“风病”——中风篇
, 百拇医药
天热出汗较多时,易发脑血管病。因为一旦水液补充不足,对于素来血黏度偏高的脑血管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
★起居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适时补充水液,防止脱水,可有效减少中风的几率。
★药物 中医学强调采取镇肝熄风或滋阴熄风的方法,随证配以清热、养血以及化痰之品。
膳食举例:鸡肉90克,田七、红参各1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将田七打碎,加鸡肉、生姜过油,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煲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食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窍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淤的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头晕,脉弱。
“风病”——关节篇
秋季容易感受风寒,可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中医学认为这类病人机体素来正气不足,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致使血脉痹阻不通,而见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症。
★起居 注意关节保暖,慎用空调,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保持居室清洁,干燥,光线充足,经常通风,合理进膳,保证营养,减少刺激,按时服药。
膳食举例:薏苡仁、粳米各30克,木瓜10克,一起放入锅内,加冷水适量,武火煲沸后,再以文火炖薏苡仁至酥烂即可食用,喜食糖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隔日食用,适宜湿重苔腻、关节重着的患者,可健脾利湿,有助于缓解疼痛。伍智聪,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