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琳教授谈一种新的肺癌侵袭前驱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这是记者在今年CSCO年会第一天学到的第一个新名词。
听完上海市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的报告,仿佛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AAH之于腺癌,恰似于我们熟知的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之于鳞癌。
从国际上来说,AAH并不是什么新鲜词,WHO早在1999年就将这种疾病定名并定了性:AAH——肺癌(主要是腺癌)侵袭前驱病变。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病变,尤其在肺腺癌发生率日益上升,已成为肺癌最常见类型的今天。然而,在中国,AAH还是一个听上去很陌生的名词。认识它、了解它、攻克它,需要时间和实践。
大会第一天,廖教授就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她结合国际上已有的文献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把AAH介绍给国内肿瘤界。会后,记者就AAH的发现过程及临床价值等问题对她进行了专访。
在临床上,很多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患者体检时发现的肺上很小的结节是不是癌,这些结节周围一些更小的5 mm或以下的结节是不是癌,应该如何诊断,如何治疗?廖教授他们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起初他们无法明确这些结节的性质,但在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后(最长1例患者随访了8年),他们发现很多小结节最终会发展为肺癌。由此,他们复习了国际上的相关文献,发现这类病变早在1999年就被WHO明确定义为肺腺癌的癌前期病变,学名为AAH。AAH经历由腺瘤到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再到腺癌的过程,有数据显示其恶变率约为1/3。AAH如果能被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患者预后将大不相同。
从文献上认识了AAH之后,廖教授写了一篇综述,旨在提醒大家关注AAH这个尚未被大家认识和重视的癌前期病变。同期,他们开始着手进行AA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至今已手术治疗了5例AAH患者。由此,他们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高分辨CT对于AAH的检出具有独到的优势;AAH的影像学特点为呈类圆形小病灶,边界清楚,淡至中等密度均匀的毛玻璃或磨砂玻璃阴影,不遮蔽其下的肺实质,多数在5 mm以下;对于单个AAH建议定期随访,有怀疑可手术切除,如果肺癌患者合并有此类病灶,建议同期手术切除,但AAH切除范围宜小不宜大,术后需长期随访。从1970年起就专职从事肺癌工作的廖教授感叹,肺癌难就难在早诊断,检出并治疗AAH对肺癌的预防和治疗大有裨益。
国内其他医院还没有AAH的相关报道,当记者提出其他医院是否也有AAH病例时,廖教授的回答果断而决绝:“有,一定有!”她说,她今天借CSCO年会这个良好的契机第一次把AAH的概念介绍给国内医生,相当于是“一个宣告”,希望能引起呼吸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诊断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的重视,共同来解决AAH诊疗中的众多不明之处。
的确,AAH的诊治还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让我们想起廖教授演讲时打出的最后一张幻灯片,其上列举着数个问题。幽默的廖教授称这些问题是留给参会者的“作业”,我想这里面也蕴藏了她期待国内医学界认识AAH、了解AAH、攻克AAH的殷切希望。
廖美琳教授(中)与本报记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