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34期
编号:11712628
心衰伴房颤的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34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两者间相互作用复杂,常合并存在,且一种疾病可以增加另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心衰伴房颤患者的治疗难度高,作为本届ESC年会心律失常方面的关注重点,多个分会场从不同侧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综合出以下新进展:

    ● 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可能死因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泵衰竭、血栓栓塞事件、房颤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等。

    ● 几项研究均提示合理的心衰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对于慢性房颤患者则可降低复律后房颤的复发率。

    ● 一项研究(SCD-HeFT)提示,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安慰剂组相比,胺碘酮可降低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 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ATHENA)纳入4628例年龄≥75岁或伴有≥1项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决奈达隆(dronedarone)治疗可使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24%,其中心血管疾病或心律失常死亡率分别降低30%或45%,且不增加房颤患者的心衰住院率,该药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也低于安慰剂。研究表明,决奈达隆是第一个可能改善房颤患者预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该药应用于不同房颤群体的安全有效性尚待研究。

    ● 既往研究(AFFIRM)表明,房颤治疗中节律控制的有效性不优于室率控制,近来另一项对心衰伴房颤患者的研究(AF-CHF)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该研究入选1376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心衰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组,随访37个月后发现,两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总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和心衰恶化率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中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胺碘酮,其次为索他洛尔和多非利特。

    ● 心衰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高,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有限,且显著增高消化系统出血风险(>5倍);华法林是预防血栓栓塞的经典药物,但存在治疗窗窄、出血风险高、抗凝强度波动大、监测抗凝强度困难等缺点。其他抗凝药物包括新的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凝血因子Ⅹ抑制剂等均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理论上这些药物均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但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性还有待于最终的临床研究结果。

    ● 至今有6项研究评价了导管消融治疗心衰伴房颤的疗效,均发现该项治疗可降低心衰患者房颤的复发率、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然而,这些研究存在入选病例少、随访时间短、随访方法有缺陷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