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张吉临证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吉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老针刺头皮运动及感觉区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针法独特,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
张老以整体辨证为原则,结合局部与循经辨证进行取穴。具体取穴方法:头皮针运动区(即顶颞前斜线)位于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瘫痪、中2/5主上肢瘫痪、下1/5主面瘫)。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运动线区;头皮针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运动区之后,与之相距1.5寸,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亦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感觉异常、中2/5主上肢感觉异常、下1/5主面部感觉异常),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感觉线区。据上运动障碍取运动区,感觉障碍取感觉区,同时患运动及感觉障碍,则取运动及感觉区。具体操作方法:常规消毒,暴露头皮,分开相应局部头发,取30#、40mm的毫针快速平刺入头皮下,沿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当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紧而有吸针感时,然后用右手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为150~250次/分,并用另一手同时循揉头皮运动及感觉区的周围经络区,以促使气至病所,留针期间行针1~3次,同时让患者主动运动患肢及主动感知患侧躯体,以加强针刺得气感与临床疗效。体针一般取百会、廉泉、天突及患侧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太溪、昆仑、太冲等。体针各穴行平补平泻,一般留针30分钟。针刺一般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中间休息1周再继续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张老认为导致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痰、瘀等内生之邪。其病机是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妄动;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上扰清窍;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痹阻脑络。该病起病急、临床症状多样、病情变化迅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症。头皮运动区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疏经通络、醒脑开窍、益气活血、温经化瘀的功效,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头皮感觉区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调神通络、理气养血、驱风祛痰的功效,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两区结合针刺可迅速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的康复。再结合体针要穴:百会醒脑开窍,助阳行血;廉泉、天突化瘀开窍,清热豁痰;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疏通上肢经络,调气理血;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温通下肢经络,疏调经筋,活血化瘀;太溪、太冲补益肝肾,扶正除瘀。
典型病案 李某某,女,75岁。偏瘫、语言謇涩1月余。右侧偏瘫,右侧下肢肌肉疼痛,并有感觉障碍,不能走路,脚不能离地,右上肢不能高举,右侧口眼歪斜,中风不语之运动性失语,脉沉细,舌质红,舌向右歪。查右下肢肌力0度,右上肢肌力0度;右侧上肢腱反射减弱,右侧下肢膝反射(+),右侧巴氏征(+)。CT检查证实左侧大脑呈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诊为中风偏瘫,证属瘀阻脑络。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处方:针刺:(1)头皮针:取左侧上1/5和中2/5运动区,左侧上1/5和中2/5感觉区,常规消毒,暴露头皮,分开左侧相应局部区头发,取30#、40mm的毫针快速平刺入头皮下,当针下得气时,然后用右手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为150次/分,并用另一手同时循揉头皮运动及感觉区的周围经络,以达气速至病所,留针期间行针2次。(2)体针:选取百会、廉泉、天突及患侧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悬钟、太溪、太冲。常规穴位消毒后,取30#、40mm的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患者经第1次针刺治疗后,下肢、足部能离床;第3次治疗后,拉扶能走路;第6次治疗后,能自己走路(10m左右);第7次治疗后,手能离床,经搀扶能自己上厕所;针刺13次后,手有时能高举,能自己走路,一般不用搀扶,在室内能走3圈;经近2个月治疗后,症状基本稳定,说话较前清楚,精神爽快,下肢肌力Ⅳ级,已能下地自己走路10分钟,左手肌力Ⅲ级,手指能屈伸;经4个月治疗后,患者右侧上下肢肌力均恢复至Ⅳ级,走路便利,言语清晰,生活可基本自理。随访1年半,病情稳定。, 百拇医药(张良登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老以整体辨证为原则,结合局部与循经辨证进行取穴。具体取穴方法:头皮针运动区(即顶颞前斜线)位于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瘫痪、中2/5主上肢瘫痪、下1/5主面瘫)。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运动线区;头皮针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运动区之后,与之相距1.5寸,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亦将全穴线分为5等分(上1/5主下肢感觉异常、中2/5主上肢感觉异常、下1/5主面部感觉异常),一般选取上1/5和中2/5两段感觉线区。据上运动障碍取运动区,感觉障碍取感觉区,同时患运动及感觉障碍,则取运动及感觉区。具体操作方法:常规消毒,暴露头皮,分开相应局部头发,取30#、40mm的毫针快速平刺入头皮下,沿皮下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当刺手的指下感到不松不紧而有吸针感时,然后用右手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为150~250次/分,并用另一手同时循揉头皮运动及感觉区的周围经络区,以促使气至病所,留针期间行针1~3次,同时让患者主动运动患肢及主动感知患侧躯体,以加强针刺得气感与临床疗效。体针一般取百会、廉泉、天突及患侧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太溪、昆仑、太冲等。体针各穴行平补平泻,一般留针30分钟。针刺一般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中间休息1周再继续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张老认为导致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痰、瘀等内生之邪。其病机是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妄动;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上扰清窍;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痹阻脑络。该病起病急、临床症状多样、病情变化迅速,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为主症。头皮运动区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疏经通络、醒脑开窍、益气活血、温经化瘀的功效,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头皮感觉区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调神通络、理气养血、驱风祛痰的功效,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两区结合针刺可迅速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改善肌张力,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的康复。再结合体针要穴:百会醒脑开窍,助阳行血;廉泉、天突化瘀开窍,清热豁痰;肩髃、肩髎、曲池、合谷疏通上肢经络,调气理血;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温通下肢经络,疏调经筋,活血化瘀;太溪、太冲补益肝肾,扶正除瘀。
典型病案 李某某,女,75岁。偏瘫、语言謇涩1月余。右侧偏瘫,右侧下肢肌肉疼痛,并有感觉障碍,不能走路,脚不能离地,右上肢不能高举,右侧口眼歪斜,中风不语之运动性失语,脉沉细,舌质红,舌向右歪。查右下肢肌力0度,右上肢肌力0度;右侧上肢腱反射减弱,右侧下肢膝反射(+),右侧巴氏征(+)。CT检查证实左侧大脑呈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诊为中风偏瘫,证属瘀阻脑络。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处方:针刺:(1)头皮针:取左侧上1/5和中2/5运动区,左侧上1/5和中2/5感觉区,常规消毒,暴露头皮,分开左侧相应局部区头发,取30#、40mm的毫针快速平刺入头皮下,当针下得气时,然后用右手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为150次/分,并用另一手同时循揉头皮运动及感觉区的周围经络,以达气速至病所,留针期间行针2次。(2)体针:选取百会、廉泉、天突及患侧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悬钟、太溪、太冲。常规穴位消毒后,取30#、40mm的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患者经第1次针刺治疗后,下肢、足部能离床;第3次治疗后,拉扶能走路;第6次治疗后,能自己走路(10m左右);第7次治疗后,手能离床,经搀扶能自己上厕所;针刺13次后,手有时能高举,能自己走路,一般不用搀扶,在室内能走3圈;经近2个月治疗后,症状基本稳定,说话较前清楚,精神爽快,下肢肌力Ⅳ级,已能下地自己走路10分钟,左手肌力Ⅲ级,手指能屈伸;经4个月治疗后,患者右侧上下肢肌力均恢复至Ⅳ级,走路便利,言语清晰,生活可基本自理。随访1年半,病情稳定。, 百拇医药(张良登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