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医深度套牢的人
张功耀
中医好比一支垃圾股,谁买谁就要被深度套牢。那么,被中医这支垃圾股深度套牢的是哪些人呢?
第一,政府
自从中医被“国营”以后,中医就逐步累积成了中央政府一个不小的财政负担和政治负担。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尖锐而且敏感。
这个问题,最早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分配难这个问题暴露出来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央政府不得不扩大中医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来安置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可是,1984年“包老爷进城”(从农村大包干发展到城市大包干)以后,这些中医医院的经营开始出问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中医生的工资当然不成问题。“包老爷进城”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家有奖金,中医医院发不了奖金,问题就出来了。记得“六四事件”之前,有位作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非常委婉地谈起了中医的这种尴尬。可惜,没有人重视这个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深入发展。中医找到了“走出去”这条路。当时,他们就像捞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内地的中医生和香港、台湾的中医生,都是难兄难弟。他们开始联手,一边攻内地市场,一边走向世界。
然而,这个“走出去”的战略,只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正好又是这种短暂的繁荣,掩盖了中医中药深层次的矛盾。国际社会按照“保健品模式”接受中医中药之后,国内的宣传工具报喜不报忧,把所有深层次的问题全都掩盖下去了。其实,国际社会以“保健品模式”接受中医中药,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承认了中医是一种合法的医术,或承认了中药是合法的用药。加上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医中药滥用动植物资源的事情被一一揭露出来,它引发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起来要求他们的政府杯葛中医中药。从那以后,中医中药的国际生存空间受到了约束。我国的中草药出口战略不得不转为向国外提供原材料。这个战略重点的转移,导致了我国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道地药材”已经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国内市场推不开,国际市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中医生队伍又那么大,他们也要吃饭、穿衣、看病(他们自己是医生,但是他们的病要西医生看)、要养老、要送孩子上学,如此等等。我想,中央政府对中医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是知道的。但是,谁也解不了套。于是,中央政府不得不花钱“大力扶持中医”。
, http://www.100md.com
这样的经费扶持力度有多大呢?
尽管当前的中医医院已经有8、90%的西医因素了,许多中医医院明明知道挂中医的牌子不利于经营,但是,他们却至今还不愿意更名。奥秘就在于,打中医的牌子,国家有扶持经费给。门口挂一块牌子,就能换回来几十万、上百万的财政扶持经费,这样的好处,谁不愿意干?换了我,也会拼命地去“捍卫中医”。
此外,中医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基础,我国却硬生生地办起了50多所中医药大学,30多家中医药研究院。他们一方面吃“扶持经费”,另一方面还得吃“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这些投入加在一起,全国每年不下130亿元人民币。
中央政府投入120亿元给航天工业,我们终归看到了一个“神州一号”。中央政府每年给中医投入这么大,我们看见了什么呢?不用说别的,中医搞了那么多的“科研”,居然全都是“狗肉上不得正席”的东西。更加尴尬的是中医药大学。中央政府花钱办中医药大学的结果,没有推动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反倒不断累积了就业难、医托多(几乎所有医托都是为中医做的)、学风败坏等社会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二、中医药大学毕业生
我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老爷进城”之后。因为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压下去”,或办中医院,来解决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到如今,这两条措施的作用已经走到尽头了。政府压不下去了。通过政府投资扩大中医院规模和数量,我估计中央政府也不会那样干了。如今全国每年毕业中医药大学学生9万多人,每个中医院安置1000人,每年都要建90个中医院。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的中医岗位在以8200人左右的速度萎缩。不用说别的,就是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人数比例都已经萎缩到了5.7%。换句话说,中医医院的专业人员结构中,有94.3%不是学中医的。中医医院的中医岗位都在萎缩,中医生还能在其它中医岗位上就业吗?
另外还有一个数字。尽管每年中医生执业证书考试依然在进行,但是,中医界“有执照没车开”的人却已经超过了22万,而且,每年还在增加。也就是说,每年都有不少已经拿到中医行医执照的人退出了中医岗位。这样的“行医执照”又有什么用?我想,每个中医生都心知肚明。
, http://www.100md.com
可见,凡是买了中医中药这支股票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解起套来非常困难。依我看,他们不割肉解不了套。我所谓“割肉”,当然就是对中医中药说“拜拜”!这样一来,尽管四年中医药大学的苦读算是浪费了,但是,总比套在中医中药里边半死不活要好得多。
第三、中医从业人员
中医生面临的市场困境是中医萎缩。对此,谁也无力回天。中央政府采取“捍卫中医”和“扶持中医”的政策,只能起暂时的安抚人心的作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中医生不借这个机会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依然待在中医里边执迷不悟的话,我看不出他们会有什么未来前景,只能被中医愈加套牢,以至于最终不能自拔。因为中医这支股票肯定还是会继续看跌的。
中医生与其它行业的人员有所不同。搞钳工的,可以进汽车厂,也可以进矿山机械厂。学哲学的不能在大学上课,可以去工厂、机关、部队搞政工,或去中学上政治课。就是采磷矿的矿工,如果磷矿倒闭了,也还可以转去采煤。学中医的要实现这种职业化转移就相当困难。他们学的外语,不足以去当翻译;他们学的古汉语不足以去教语文;他们学的西医课程,人家不信任。自认为“博大精深”的东西,结果却全无用场。所以,中医从业人员实现职业化转移,比其它专业背景的人实现职业化转移,要困难得多。
也许是我过于杞人忧天。我实在想不出买了中医股票的那些人,不告别中医中药又如何能够解套?, 百拇医药
中医好比一支垃圾股,谁买谁就要被深度套牢。那么,被中医这支垃圾股深度套牢的是哪些人呢?
第一,政府
自从中医被“国营”以后,中医就逐步累积成了中央政府一个不小的财政负担和政治负担。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尖锐而且敏感。
这个问题,最早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分配难这个问题暴露出来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央政府不得不扩大中医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来安置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可是,1984年“包老爷进城”(从农村大包干发展到城市大包干)以后,这些中医医院的经营开始出问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中医生的工资当然不成问题。“包老爷进城”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家有奖金,中医医院发不了奖金,问题就出来了。记得“六四事件”之前,有位作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非常委婉地谈起了中医的这种尴尬。可惜,没有人重视这个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深入发展。中医找到了“走出去”这条路。当时,他们就像捞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内地的中医生和香港、台湾的中医生,都是难兄难弟。他们开始联手,一边攻内地市场,一边走向世界。
然而,这个“走出去”的战略,只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正好又是这种短暂的繁荣,掩盖了中医中药深层次的矛盾。国际社会按照“保健品模式”接受中医中药之后,国内的宣传工具报喜不报忧,把所有深层次的问题全都掩盖下去了。其实,国际社会以“保健品模式”接受中医中药,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承认了中医是一种合法的医术,或承认了中药是合法的用药。加上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医中药滥用动植物资源的事情被一一揭露出来,它引发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起来要求他们的政府杯葛中医中药。从那以后,中医中药的国际生存空间受到了约束。我国的中草药出口战略不得不转为向国外提供原材料。这个战略重点的转移,导致了我国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道地药材”已经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国内市场推不开,国际市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中医生队伍又那么大,他们也要吃饭、穿衣、看病(他们自己是医生,但是他们的病要西医生看)、要养老、要送孩子上学,如此等等。我想,中央政府对中医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是知道的。但是,谁也解不了套。于是,中央政府不得不花钱“大力扶持中医”。
, http://www.100md.com
这样的经费扶持力度有多大呢?
尽管当前的中医医院已经有8、90%的西医因素了,许多中医医院明明知道挂中医的牌子不利于经营,但是,他们却至今还不愿意更名。奥秘就在于,打中医的牌子,国家有扶持经费给。门口挂一块牌子,就能换回来几十万、上百万的财政扶持经费,这样的好处,谁不愿意干?换了我,也会拼命地去“捍卫中医”。
此外,中医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基础,我国却硬生生地办起了50多所中医药大学,30多家中医药研究院。他们一方面吃“扶持经费”,另一方面还得吃“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这些投入加在一起,全国每年不下130亿元人民币。
中央政府投入120亿元给航天工业,我们终归看到了一个“神州一号”。中央政府每年给中医投入这么大,我们看见了什么呢?不用说别的,中医搞了那么多的“科研”,居然全都是“狗肉上不得正席”的东西。更加尴尬的是中医药大学。中央政府花钱办中医药大学的结果,没有推动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反倒不断累积了就业难、医托多(几乎所有医托都是为中医做的)、学风败坏等社会问题。
, http://www.100md.com
第二、中医药大学毕业生
我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老爷进城”之后。因为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压下去”,或办中医院,来解决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到如今,这两条措施的作用已经走到尽头了。政府压不下去了。通过政府投资扩大中医院规模和数量,我估计中央政府也不会那样干了。如今全国每年毕业中医药大学学生9万多人,每个中医院安置1000人,每年都要建90个中医院。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的中医岗位在以8200人左右的速度萎缩。不用说别的,就是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人数比例都已经萎缩到了5.7%。换句话说,中医医院的专业人员结构中,有94.3%不是学中医的。中医医院的中医岗位都在萎缩,中医生还能在其它中医岗位上就业吗?
另外还有一个数字。尽管每年中医生执业证书考试依然在进行,但是,中医界“有执照没车开”的人却已经超过了22万,而且,每年还在增加。也就是说,每年都有不少已经拿到中医行医执照的人退出了中医岗位。这样的“行医执照”又有什么用?我想,每个中医生都心知肚明。
, http://www.100md.com
可见,凡是买了中医中药这支股票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解起套来非常困难。依我看,他们不割肉解不了套。我所谓“割肉”,当然就是对中医中药说“拜拜”!这样一来,尽管四年中医药大学的苦读算是浪费了,但是,总比套在中医中药里边半死不活要好得多。
第三、中医从业人员
中医生面临的市场困境是中医萎缩。对此,谁也无力回天。中央政府采取“捍卫中医”和“扶持中医”的政策,只能起暂时的安抚人心的作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中医生不借这个机会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依然待在中医里边执迷不悟的话,我看不出他们会有什么未来前景,只能被中医愈加套牢,以至于最终不能自拔。因为中医这支股票肯定还是会继续看跌的。
中医生与其它行业的人员有所不同。搞钳工的,可以进汽车厂,也可以进矿山机械厂。学哲学的不能在大学上课,可以去工厂、机关、部队搞政工,或去中学上政治课。就是采磷矿的矿工,如果磷矿倒闭了,也还可以转去采煤。学中医的要实现这种职业化转移就相当困难。他们学的外语,不足以去当翻译;他们学的古汉语不足以去教语文;他们学的西医课程,人家不信任。自认为“博大精深”的东西,结果却全无用场。所以,中医从业人员实现职业化转移,比其它专业背景的人实现职业化转移,要困难得多。
也许是我过于杞人忧天。我实在想不出买了中医股票的那些人,不告别中医中药又如何能够解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