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曾益新的红皮书 > 正文
编号:11664768
第12章 肿瘤影像诊断技术与介入治疗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3kb)。

    第12章 肿瘤影像诊断技术与介入治疗

    第一节 CT的临床应用

    一、CT发展的历史和回顾

    1970年初Godfrey 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

    测量CT值可决定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体液、软组织、钙化等),CT值标为Hu(Hounsfield unit),水的CT值常为0Hu,空气为-1000Hu,骨为800~-3000Hu等。

    二,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

    (一)螺旋CT扫描的优点

    * 扫描时间短,整个扫描可在10~60s内完成

    * 可增加单位时间内检查的病人数量;

    * 可在一次屏气状态完成数据采集,因而减少呼吸及心脏运动的伪影和小病灶遗漏的可能性;

    * 可在造影剂浓度达到峰值时成像,井分别得到器官的动、静脉期的图像,既可能减少造影剂用量又增加厂强化效果;

    * 扫描时间短使病人更易接受或耐受CT检查,非伟僵用于外科急诊及儿科检查,在病人不能屏气和配合情况下,可将图像的运动伪影减到最少。

    * 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获得以后,可以选择病灶的位置作为中心,以任意层厚及间隔进行图像重建,井可将层面数据重叠重建。

    * 可在不增加x线照射量的同时提高纵向分辨率,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并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提高病灶CT值测量的准确性。

    * 螺旋扫描另一突出的优点是能获得无间隔的薄而密集的资料,又叫作容积资料。

    {二)CT三维成像

    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除可得到高质量的横断面图像外,随着CT软件的迅速发展,还可行三维CT、CT血管造影、CT多平面重组及CT内镜重建

    (三)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

    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造影剂,在靶血管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对

    其进行快速容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图像再经各种后处理技术,合成三维血管影像。

    (四)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

    与图像重建概念不同,CT多平面重组是在对病人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无间隔的薄层扫描之后,将已有的各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组合成三维空间中的另外新的平面图像。这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将各个不同层面的像素重新排列的技术,重组的平面通常有冠状、矢状、斜面及曲面重组,能从不同平面上更为细致地分析病变的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而大大超越了横断面图像的局限性"j。

    MPR主要应用于以下两方面:①发生于解剖临界部位的病变和复杂解剖结构部位。②对迂曲走行血管的显示:如采用MPR的曲面重建法,可将血管的整个行程显示在一张图像上,有助于了解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

    (五)CT仿真内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

    螺旋CT容积扫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结合产生了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CTVE的临床价值有:

    ① 为非侵入性检查,安全,病人无痛苦。尤其适用于不能承受纤维内镜检查的病人。

    ② 能从不同角度和从狭窄或阻塞远端观察病灶。这一点对于喉CT内镜成像尤其重要,因为纤维内镜不能观察声门结构的下表面。

    ③ 能观察到纤维内镜无法到达的管腔,如血管、鼻窦内腔情况。

    ④ 能帮助引导纤维内镜活检及治疗。

    ⑤ 可改变管壁透明度,透过管腔观察管外情况。

    三CT造影剂对比增强

    ① 造影剂的快速高压注射法比滴注法更好;

    ② 脏养实质增强程度与造影剂注入的剂量及速度直接相关

    ③ 目前CT检查中常规使用的造影剂是经尿路扫泄的有机碘造影剂,这类造影剂是水溶性 的,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但仍可发生某些副反应和过敏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胸闷、喉头水肿,甚至呼吸、循环衰竭造成死亡,因此应特别小心。在水溶性造影剂中,目前我国最广泛使用的是离子型造影剂,常规CT增强有效的碘剂造影剂浓度是60%。

    ④ 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渗透压与血液的渗透压相近,固具有较低的心血管毒性和神经毒性,患者容易耐受,因此非离子造影剂在高危病人或需要用大剂量造影剂检查时,尤其值得推荐。

    ⑤ 注射造影剂有两种方法:即单相法和双相法。单相法是以一定速度注入造影剂(3~5rnl/s)。双相法扫描开始以3~5m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50mi,然后以1ml/s的速度注射完余下的部分。

    (一)CT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bolus enhanced CT,DBCT)

    当CT扫描时间与扫描间隔时间之和小于10s时,CT动态增强扫描才成为可能。

    动态增强扫描常指同层动态扫描,同层动态扫描主要是研究病灶的增强特征,鉴别其性质,常常应用于肝癌、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肺部孤立结节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如肝血管瘤,在DBCT上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区域出现结节样增强,其增强的程度与同一层面的主动脉一致,这些表现均高度提示血管瘤。2--5min扫描时可见强化范围逐渐向病变中心扩展且强化程度慢慢减低。最后整个病灶变呈等密度填充

    双期CT扫描(加上平扫则成为三期扫描),也属DBCT中的一种。

    双期扫描是指在肝动脉期扫描,接着在门静脉期再扫描。肝动脉期大约出现在注射造影剂后15~30s,门静脉期约出现在注射造影剂后60~80s。

    这种方法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富血管性肿瘤的病例,例如:肝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痼、胰岛细胞瘤及乳腺癌肝转移瘤等。肝痛往往是在动脉期整个病灶立即见强化,门静脉期病

    灶密度迅速减退。

    (二)延迟增强扫描(delayed contrast CT scan)

    延迟增强CT扫描现常用于肝内小的占位性病变检查,及肝内占位病变鉴别诊断的检查。正常肝组织和某些病变如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udule hyperplasia,FNH)能摄取水溶性含碘造影剂进入胆管系统,静脉注射造影剂120-180mi后,或在常规增强或动态增强扫描后4-6小时进行CT扫描,其CT值较平扫时明显增高,反映了肝组织及FNH具有较强的摄碘、泌碘、集聚碘的功能。而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不具备摄取碘的功能,两者密度差异增大。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呈等密度的病灶,可在延迟扫描时表现为低密度,因此可提高肝内小病灶的检出率。

    四、高分辨率CT扫描

    * high-resolution CT,HRCF,最适宜于显示肺的微细结构和肺局灶性微小病变、以及对骨质的细微结构进行研究。在肺的CT扫描中,HRCT是目前最能详细显示正常肺解剖和病理改变细节的一种影像学手段,有效空间分辨率达到0.3mm。HRCT的良好密度分辨提高了肺内小圆形阴影显示的可能性。

    * 增加高对比分辨率的算法,在增加肺部和骨的细节的同时,牺牲了软组织分辨率为代价的,使纵隔和肌肉结构显示不清。

    五、超高速CT

    * 超高速CT(utrafast CT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7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