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1 > 正文
编号:11665372
普通心理学.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41kb)。

    普通心理学

    ? 任课教师:郭永玉

    ?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概观

    ? 第一节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 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所有学科的基本任务,分类的问题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关于分类的内容构成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关于化学元素分类、关于生物物种分类的知识等等。可是,心理学者和学生们面对这一问题时却会感到茫然,因为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

    ?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标准或角度对心理现象进行分类。

    ? 一、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

    ? 这是从生物物种的角度进行的分类。动物也有心理。当动物遇到危险的情境,它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当它遇到阻碍不能达到目的时,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当它得到人的关心和照料,则可能表现出亲近和忠诚;甚至还可以用智慧去达到目的,心理学中关于动物解决问题的实验是众所周知的。

    ? 这是说的高等动物。低等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还处在感觉或知觉阶段,但它们的某种感官往往是高度发达的,如某些昆虫的嗅觉、某些鸟类的视觉,就是高度发达的。

    ? 动物心理的发展也遵循进化的阶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进化的角度讲,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连续性,人的心理是从动物心理进化而来的。

    ? 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历史性等本质属性。

    ? 二、动机与活动

    ? 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原因。活动是动机的表现,是动机引起的结果。动机与活动是一对范畴,是相对的两类心理现象。

    ? 饥饿使人求食,好奇使人求知。饥饿、好奇是动饥,求食、求知是活动。活动可以分为可观察的活动和不可观察的活动。

    ? 可观察的活动就是行为,包括外显的行为如肢体动作和内隐的行为如血压的变化。外显的行为可用肉眼观察,内隐的行为可用仪器观察。

    ? 不可观察的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如思维、想象,其过程本身是不可观察的,人们只能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思维过程中言语器官的运动、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思维结果。

    ? 动机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它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想或为什么这样做的答案所在。

    ? 动机和活动是两类不同的心理现象。

    ? 三、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 心理过程是动态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指相对静态的心理现象。

    ? 过程与特征可视为一对范畴。心理过程又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 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和加工。人要通过感知觉接受信息,通过记忆储存信息,通过思维和想象加工改造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和自我。

    ?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体验。在通常情况下,需要的满足导致愉快的体验,需要的不满足导致不愉快的体验。

    ? 意志过程是人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无自觉目的的活动或无需克服困难的活动,都不是意志活动。

    ?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征。

    ?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和人格两方面。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长。

    ? 人格差异表现在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等方面,表现在对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 四、意识与无意识

    ? 人的心理,从当事者是否觉察到这个标准或角度,可以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类。

    ? 意识是指当事者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或动机,如思考问题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即意识到的动机,也是意识。

    ? 无意识是指当事者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或动机。

    ? 一个人可能不由自主地去做某件事,而当你问他为何这样干时,他却回答不出来,事实上他自己确实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这种动机就是无意识的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无意识的行为。

    ? 五、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

    ? 人的心理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或常态与变态之分。当然,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而言的,区分的标准极为复杂。

    ? 心理学中关于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的研究已经获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任何一本心理学导论方面的教科书都要讲到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一门完整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

    ?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也是心理学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领域。在研究心理现象的分类问题时也应考虑到这个角度。

    ? 六、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 根据心理现象是发生在个体身上还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可以将其区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严格地区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的个体心理具有社会性,个人的心理活动要受到他人的影响。

    ? 但心理学中通常将心理过程(知、情、意)和心理特征(能力、人格)等视为个体心理现象,而将如下三种情况视为社会心理现象:

    ? 发生在人际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

    ? 个人在特定群体之中的心理或行为反应,如社会舆论对个人的影响;

    ? 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我们常说某个地域、某个阶层、某个民族的人如何如何。

    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科学,是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但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而要深入到对现象的解释上。

    ? 对作为整体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就是试图揭示心理的本质。

    ? 黑格尔说,本质即关系。要揭示心理的本质,就要探讨心理与其他现象的关系。归根到底,心理与其他现象的关系不外乎心理与身体的关系即心身关系,以及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心物关系。

    ? 无论是心身关系还是心物关系,都与哲学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所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必然受到他们的哲学观点的影响。概而言之,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答:

    ? 一、历史上的不同观点

    ? (一)唯物论

    ?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可以独立于精神而存在,但精神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 在古希腊,人们把心理或精神称为灵魂,那时对灵魂进行唯物论解释的代表人物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80),他认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实体,原子的组合形成万物。

    ? 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是圆滑的,活跃的,且比其他的原子更加微小和精致。

    ? 这种原子分布于肉体之中。肉体死亡了,灵魂就不存在了,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强调心理对身体的依赖性,在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心理对环境的依赖性。

    ? (二)唯心论

    ? 唯心论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可以独立于物质而存在。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认为有一种先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理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9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