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word资料07 > 正文
编号:11665034
中医学理论体系.绪论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1kb)。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知识点表解】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含义: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含义: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探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的

    形态、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

    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

    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学科属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关于生命、健

    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

    的医学理论体系。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农学、生物、矿物、植物、军事、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

    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体系的概念 特征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等诸多创新。

    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的探讨,对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医生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兵家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

    殷商时期,发明了酒及汤液,且应用"毒药"治病

    西周时期,较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并确立了病名

    春秋时期,攻(灸疗)、达(针刺)、药(药物治疗)已是常用的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

    医药知识积累 治疗方法 成书,是我国现存最

    奉国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解释病因,可谓医学的萌芽阶段 早的医学巨著。

    战国时期,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医药水平的提高积累,《五十二

    病方》的成书,古代哲学的渗透等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人对四时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产生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两种 解剖尸体,了解脏器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观察 将人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通过对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

    方法 整体观察法 活着的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建立了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古人在砭刺治病过程中,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先秦时期,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

    古代哲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社会统一性

    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

    理 理论框架 构建藏象经络理论,详述脏腑功能

    论 的建立 《难经》--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四大经典的成

    体 《伤寒论》,以六经辨伤寒 创立辨证 书,标志着中

    系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论治理论 医学的飞跃,的 形成理法方药

    确 《神农本草经》 一体的独特医

    立 治疗技术 (最早药学专著) 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 针灸理论和手法

    穴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魏晋隋唐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时期

    唐·孙思邈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宋金元 刘完素认为 寒凉派

    时期

    金元四大家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攻邪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

    明·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集成性著作 清·《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明 的"命门学说",为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