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的临床应用.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66kb)。
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自律性异常:
窦房结自律性的改变或异位性激动
触发活动(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传导异常:
传导障碍或阻滞
折返现象
* 心律失常的病因--心肌缺氧--自主平衡系统的改变--电解质紊乱--药物--代谢物的影响--心脏疾病
I类药物:抑制快通道钠离子内流
Ia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奎尼丁
Ib类: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如利多卡因
Ic类:对动作电位影响极小或无影响,如普罗帕酮
II类药物: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
III类药物: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如胺碘酮
IV类药物: 阻滞钙离子通道,如维拉帕米
盐 酸 胺 碘 酮
多因素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 多因素作用--III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钠通道阻滞(轻度)--钙通道阻滞(轻度)--非竞争性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
*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主要延长2相(平台期)
心电图改变
* RR间期延长
* PR间期延长
* QT间期延长
* QRS波通常不增宽
* 可出现独特的分裂双峰T波
首选适应症
* 在下列适应征中首选可达龙:
*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猝死存活者)
*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
* 房颤、房扑的转律和窦律的维持
可达龙的特点
* 多因素作用,广谱
* 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维持心输出量
* 舒张外周及冠状血管
* 强有力的抗纤颤作用
* 减慢房室结的传导
* 不产生室内传导障碍
* 延长QT间期,但QT离散度小
* 小剂量即有效,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可达龙的益处
* 抑制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
* 不影响心功能,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者
* 抗心肌缺血,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
* 房颤或房扑心脏转复后维持窦律最有效
* 有效控制房颤房扑心室率
* 不产生束支传导阻滞
* 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小
* 理想的危险与效益比率
可达龙的弱势
* 心外脏器的毒副作用
* 负荷期和半衰期长,并且因人而异
* 使用方法较复杂
副作用
胺碘酮治疗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 口服可预防发作,降低死亡率
* 静脉可终止发作。有报道终止率71%,33%在2小
时内有效
* 即使不预防发作,也使室率减慢,从而降低致命性
* 适于反复、持续、顽固性室速或室颤,或伴心力衰竭者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研究目的:评价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治疗对室颤存
活者的疗效
研究对象:室颤复发的高危人群
研究方法:228例随机分成二组:-胺碘酮组:113
-常规治疗:115例
随访时间:6年
研究终点:心源性死亡、室颤导致的心脏停搏或晕厥
CASCADE研究
结 果
? 以心脏性死亡、室颤或需电转复的晕厥为观察终点
CASCADE研究
结 果
? 以心脏性死亡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为观察终点
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对象:心梗后频发室早,部分伴左心功能不全
* 研究药物:氟卡尼、恩卡尼、莫雷西嗪
* 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相比,虽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但死亡率显著增加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目的:评估胺碘酮对心梗后伴随频发或反复发作的室性过早搏动患者需 复苏的室颤和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
* 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的研究
* 研究对象:1202名心梗后6-45天、伴随频发或反复发作的室性过早搏动患者
?a室性过早搏动(VPDs)至少10个/小时;或室速(VT)至少发作1次
-胺碘酮组606 名
-安慰剂组596名
* 研究方法:-胺碘酮负荷量:10毫克/公斤体重 x 2周
-胺碘酮维持量:300-400毫克/天 3-5月,200-300毫克/天 4月,200毫克/天,每周5-7天 16个月
* 随访时间:2年
CAMIAT 研究
结 果
* 胺碘酮降低需复苏的室颤或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48.5%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目的:评价胺碘酮对心梗并伴随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存活者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死亡率的影响
* 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
* 研究对象:1486名心梗后5-21天、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40%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胺碘酮组:743名
-安慰剂组:743名
* 研究方法:胺碘酮负荷量:800毫克/天14天,然后400毫克/天14周
胺碘酮维持量:200毫克/天
* 随访时间:2年
EMIAT 研究
结 果
* 胺碘酮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 35%
胺碘酮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
* 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负性肌力作用被抵销
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后负荷,维持心输出量--延长平台期,钙内流时程延长
* 致心律失常作用小--QT离散度小
与奎尼丁不同,可达龙延长动作电位平台期(2相)--抑制早期后除极
可达龙阻滞钙通道
ATMA 胺碘酮研究荟萃分析
Effect of prophylactic amiodarone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6500 patients in randomised trials
ATMA 结论
对新近有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减少其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并最终减少13%的总死亡率
室性心律失常
*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已有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史
*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有危险因素但尚未有致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
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自律性异常:
窦房结自律性的改变或异位性激动
触发活动(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传导异常:
传导障碍或阻滞
折返现象
* 心律失常的病因--心肌缺氧--自主平衡系统的改变--电解质紊乱--药物--代谢物的影响--心脏疾病
I类药物:抑制快通道钠离子内流
Ia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如奎尼丁
Ib类: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如利多卡因
Ic类:对动作电位影响极小或无影响,如普罗帕酮
II类药物: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
III类药物: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如胺碘酮
IV类药物: 阻滞钙离子通道,如维拉帕米
盐 酸 胺 碘 酮
多因素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 多因素作用--III类药物:钾通道阻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钠通道阻滞(轻度)--钙通道阻滞(轻度)--非竞争性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
*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主要延长2相(平台期)
心电图改变
* RR间期延长
* PR间期延长
* QT间期延长
* QRS波通常不增宽
* 可出现独特的分裂双峰T波
首选适应症
* 在下列适应征中首选可达龙:
*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猝死存活者)
*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
* 房颤、房扑的转律和窦律的维持
可达龙的特点
* 多因素作用,广谱
* 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维持心输出量
* 舒张外周及冠状血管
* 强有力的抗纤颤作用
* 减慢房室结的传导
* 不产生室内传导障碍
* 延长QT间期,但QT离散度小
* 小剂量即有效,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可达龙的益处
* 抑制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
* 不影响心功能,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者
* 抗心肌缺血,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
* 房颤或房扑心脏转复后维持窦律最有效
* 有效控制房颤房扑心室率
* 不产生束支传导阻滞
* 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小
* 理想的危险与效益比率
可达龙的弱势
* 心外脏器的毒副作用
* 负荷期和半衰期长,并且因人而异
* 使用方法较复杂
副作用
胺碘酮治疗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 口服可预防发作,降低死亡率
* 静脉可终止发作。有报道终止率71%,33%在2小
时内有效
* 即使不预防发作,也使室率减慢,从而降低致命性
* 适于反复、持续、顽固性室速或室颤,或伴心力衰竭者
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
研究目的:评价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治疗对室颤存
活者的疗效
研究对象:室颤复发的高危人群
研究方法:228例随机分成二组:-胺碘酮组:113
-常规治疗:115例
随访时间:6年
研究终点:心源性死亡、室颤导致的心脏停搏或晕厥
CASCADE研究
结 果
? 以心脏性死亡、室颤或需电转复的晕厥为观察终点
CASCADE研究
结 果
? 以心脏性死亡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为观察终点
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对象:心梗后频发室早,部分伴左心功能不全
* 研究药物:氟卡尼、恩卡尼、莫雷西嗪
* 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相比,虽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但死亡率显著增加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目的:评估胺碘酮对心梗后伴随频发或反复发作的室性过早搏动患者需 复苏的室颤和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
* 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的研究
* 研究对象:1202名心梗后6-45天、伴随频发或反复发作的室性过早搏动患者
?a室性过早搏动(VPDs)至少10个/小时;或室速(VT)至少发作1次
-胺碘酮组606 名
-安慰剂组596名
* 研究方法:-胺碘酮负荷量:10毫克/公斤体重 x 2周
-胺碘酮维持量:300-400毫克/天 3-5月,200-300毫克/天 4月,200毫克/天,每周5-7天 16个月
* 随访时间:2年
CAMIAT 研究
结 果
* 胺碘酮降低需复苏的室颤或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48.5%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
* 研究目的:评价胺碘酮对心梗并伴随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存活者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死亡率的影响
* 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
* 研究对象:1486名心梗后5-21天、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40%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胺碘酮组:743名
-安慰剂组:743名
* 研究方法:胺碘酮负荷量:800毫克/天14天,然后400毫克/天14周
胺碘酮维持量:200毫克/天
* 随访时间:2年
EMIAT 研究
结 果
* 胺碘酮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 35%
胺碘酮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
* 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负性肌力作用被抵销
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后负荷,维持心输出量--延长平台期,钙内流时程延长
* 致心律失常作用小--QT离散度小
与奎尼丁不同,可达龙延长动作电位平台期(2相)--抑制早期后除极
可达龙阻滞钙通道
ATMA 胺碘酮研究荟萃分析
Effect of prophylactic amiodarone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6500 patients in randomised trials
ATMA 结论
对新近有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的患者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减少其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并最终减少13%的总死亡率
室性心律失常
*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已有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史
*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有危险因素但尚未有致命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9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