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护理.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33kb)。
输血护理
输血发展史
? 古人把血液和生命相联系,视血液为一种赋予生命的力量。
? 早在1665年英国牛津大学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
? 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
? 早期输血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也不是用于失血或贫血的治疗,而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或迷信的色彩,以为输血可能改变行为或使人返老还童。
至19世纪末之前,由于没有血型方面的知识,输血中出现致命的事故,归因于血管内凝血,当时输血既不安全,也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输血医学以一项真正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开始进入20世纪。
1900年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此后他又相继发现了M、N、P、Rh血型系统,使人类输血得以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输血技术开始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
随着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一方面在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病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和致命的事故。这对输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输血医学奇迹般的创新。
随着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一方面在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病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和致命的事故。这对输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输血医学奇迹般的创新。
首先是血型学、血液免疫学和输血相关病毒学的深入发展,把输血置于更加安全的轨道;从输全血向成分输血的过度;替补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的迈进;各种血液代用品和生长因子的出现,使输天然血难以根除的免疫问题和严重传染病的困扰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和缓解。
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少数医生喜欢用等量的全血补充所估计的失血量,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是好;个别医生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 ";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等等,这些都是应改变的陈旧观念。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积极开展手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实行成分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补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交叉配血(血库工作)
>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 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成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取血
>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 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走。
输血
>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患者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格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输血科保存。
>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1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应用
申延清等在《输血法的临床实施》中,从血型检查、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的准备、输血的实施、输血副作用及对策的各个环节,强调了输血技术规范的应用,提出患者申报血型与检查结果不同,并感到不安时,务必再次检查。血型检查时不得同时采集2人以上的血液。
强调各种血液制品需要分别在最适当的条件下保存,如红细胞制剂不宜放置在室温下,血小板制剂不宜放置在冷藏处等。
输血时一般采用18-24G针头或套管针,先用生理盐水确保血管通畅然后再次核对患者姓名、血型,无误后,方可连接输血袋开始输血。输血开始后,床旁观察5分钟,15分钟再次观察,按医嘱调节滴数。输血30分钟、1小时和输血后观察患者的状态。
输血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林武存在《更新输血观念,确保输血安全》中,指出国家颁布了《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法规,使输血步入法制化轨道。但近年来,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仍逐年增多。
刘智勇等在《144例输血相关差错分析》中对输血相关差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44例输血相关差错中,6起(4.17%)发生在血站,138起(95.83%)发生在医院内部;医生、护士和血库工作人员是差错是最主要的责任者(93.6%)。
结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制度,使输血相关差错降到最低,从根本上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安全输血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贺才标在《输血安全的全程质量管理》中,提出自《献血法》颁布以来,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进入全面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也是输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李爱琴《护士在预防输血纠纷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提出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
输血护理
输血发展史
? 古人把血液和生命相联系,视血液为一种赋予生命的力量。
? 早在1665年英国牛津大学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
? 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
? 早期输血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也不是用于失血或贫血的治疗,而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或迷信的色彩,以为输血可能改变行为或使人返老还童。
至19世纪末之前,由于没有血型方面的知识,输血中出现致命的事故,归因于血管内凝血,当时输血既不安全,也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输血医学以一项真正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开始进入20世纪。
1900年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此后他又相继发现了M、N、P、Rh血型系统,使人类输血得以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输血技术开始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
随着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一方面在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病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和致命的事故。这对输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输血医学奇迹般的创新。
随着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一方面在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病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和致命的事故。这对输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输血医学奇迹般的创新。
首先是血型学、血液免疫学和输血相关病毒学的深入发展,把输血置于更加安全的轨道;从输全血向成分输血的过度;替补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的迈进;各种血液代用品和生长因子的出现,使输天然血难以根除的免疫问题和严重传染病的困扰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和缓解。
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少数医生喜欢用等量的全血补充所估计的失血量,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是好;个别医生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几百毫升全血以保病人"平安 ";还有人认为输血能够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等等,这些都是应改变的陈旧观念。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积极开展手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实行成分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补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交叉配血(血库工作)
>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 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成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取血
>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 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走。
输血
>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患者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格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输血科保存。
>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1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应用
申延清等在《输血法的临床实施》中,从血型检查、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的准备、输血的实施、输血副作用及对策的各个环节,强调了输血技术规范的应用,提出患者申报血型与检查结果不同,并感到不安时,务必再次检查。血型检查时不得同时采集2人以上的血液。
强调各种血液制品需要分别在最适当的条件下保存,如红细胞制剂不宜放置在室温下,血小板制剂不宜放置在冷藏处等。
输血时一般采用18-24G针头或套管针,先用生理盐水确保血管通畅然后再次核对患者姓名、血型,无误后,方可连接输血袋开始输血。输血开始后,床旁观察5分钟,15分钟再次观察,按医嘱调节滴数。输血30分钟、1小时和输血后观察患者的状态。
输血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林武存在《更新输血观念,确保输血安全》中,指出国家颁布了《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法规,使输血步入法制化轨道。但近年来,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仍逐年增多。
刘智勇等在《144例输血相关差错分析》中对输血相关差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44例输血相关差错中,6起(4.17%)发生在血站,138起(95.83%)发生在医院内部;医生、护士和血库工作人员是差错是最主要的责任者(93.6%)。
结论:加强临床输血管理,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制度,使输血相关差错降到最低,从根本上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安全输血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贺才标在《输血安全的全程质量管理》中,提出自《献血法》颁布以来,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进入全面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也是输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李爱琴《护士在预防输血纠纷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提出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