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肿瘤国际化趋势日渐形成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化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中医药治疗肿瘤凸显其优势,“带瘤生存”、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关注,中医治疗肿瘤国际化趋势日渐形成。
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疗肿瘤模式更符合现代发展需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首次提出的,该模式包括病人和疾病,也包括环境,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取代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以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代替以单纯防治疾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存在与生活质量是辩证统一的,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实际上将生命存在与生活质量割裂开来,将人的身心分离,只强调生命存在而忽视生活质量,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治愈率低、预后差,加上放、化疗后期出现一系列毒副作用,往往有悲观消极心理,而精神和心理调控对肿瘤的治疗有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历来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明确指出学医之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行医之道要“入国问俗,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以人为本,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扶正祛邪,调整失调的脏腑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注重癌症患者提高自身正气抵御外邪,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配合放化疗发挥减毒增效,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延长了生存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
二、医患、社会对治疗康复的需求目标越来越一致
对于肿瘤治疗疗效的评价,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治愈率、生存率、生存时间等指标来衡量。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的转变,以及治疗药物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仅考虑生活数量(即生存时间、生存率等)的生存分析方法来说,生活质量评价更着重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主观感受,疗效的评价也更加重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疾病的生理性与社会心理性,临床研究的重点已由单纯追求局部缓解率转移到采用何种措施使患者获得最大利益,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为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评价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生活质量评估,是通过对患者躯体感觉及功能、心理状态、社会职能及疾病本身和治疗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诸方面所作的综合评价(包括患者对以上诸方面的自我评价),从一个新的角度评定治疗效果。同以往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不同,它更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仅仅将临床客观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点是以外揣内,其诊治依据来自对患者进行的望、闻、问、切。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中医对疗效的判断更着重于缓解症状,从另一角度而言即更着重于患者自身感觉。中医药这一优势已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因此成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必选方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中医重视病因、生活环境、家庭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而现代生活质量的概念涵盖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及疾病相关症状等方面,并由患者自己做出评价,其概念、含义及涵盖面与中医药治疗的整个辨证施治过程、治疗目标及疗效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说现代生活质量概念与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及疗效评判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康复,医生、患者、社会的需求是一致的。而现行的以生存期及病灶缓解率为主要观察指标的西方临床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已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反应现代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将国际医学界目光聚焦于中医肿瘤模式上,为推动中医治肿瘤的国际化提供了平台。
, 百拇医药
三、中医药国际合作频繁与加强
中医药治疗肿瘤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对西医治疗肿瘤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未来国际发展潜力广阔。为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4日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包括六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获准立项,其中就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两个肿瘤子项目。
四、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学术交流是取得国际医药学界认可的有效方法,通过最新学术成果展示、与西医在临床疗效的数据对比、用科学知识解释中医药作用机理等方式,让国际了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进而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2005年11月15~1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召开了“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研讨会”,由中国专家主持起草的《肺癌中医临床指南(草案)》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此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沟通,于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论证会”,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并达成如下共识:该指南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综合国外专家意见后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组织推荐应用;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之后,继续本着“与时俱进、求同存异”的原则修订该指南,向着形成“和而不同”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这两次研讨会为国外同仁了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现状和前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窗,也为将来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拇医药(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疗肿瘤模式更符合现代发展需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首次提出的,该模式包括病人和疾病,也包括环境,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取代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以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代替以单纯防治疾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存在与生活质量是辩证统一的,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实际上将生命存在与生活质量割裂开来,将人的身心分离,只强调生命存在而忽视生活质量,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治愈率低、预后差,加上放、化疗后期出现一系列毒副作用,往往有悲观消极心理,而精神和心理调控对肿瘤的治疗有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历来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明确指出学医之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行医之道要“入国问俗,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以人为本,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扶正祛邪,调整失调的脏腑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注重癌症患者提高自身正气抵御外邪,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配合放化疗发挥减毒增效,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延长了生存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
二、医患、社会对治疗康复的需求目标越来越一致
对于肿瘤治疗疗效的评价,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治愈率、生存率、生存时间等指标来衡量。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的转变,以及治疗药物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仅考虑生活数量(即生存时间、生存率等)的生存分析方法来说,生活质量评价更着重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主观感受,疗效的评价也更加重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疾病的生理性与社会心理性,临床研究的重点已由单纯追求局部缓解率转移到采用何种措施使患者获得最大利益,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为临床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评价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生活质量评估,是通过对患者躯体感觉及功能、心理状态、社会职能及疾病本身和治疗所致的症状和体征诸方面所作的综合评价(包括患者对以上诸方面的自我评价),从一个新的角度评定治疗效果。同以往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不同,它更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仅仅将临床客观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点是以外揣内,其诊治依据来自对患者进行的望、闻、问、切。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中医对疗效的判断更着重于缓解症状,从另一角度而言即更着重于患者自身感觉。中医药这一优势已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因此成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必选方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中医重视病因、生活环境、家庭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而现代生活质量的概念涵盖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及疾病相关症状等方面,并由患者自己做出评价,其概念、含义及涵盖面与中医药治疗的整个辨证施治过程、治疗目标及疗效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说现代生活质量概念与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及疗效评判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康复,医生、患者、社会的需求是一致的。而现行的以生存期及病灶缓解率为主要观察指标的西方临床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已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反应现代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将国际医学界目光聚焦于中医肿瘤模式上,为推动中医治肿瘤的国际化提供了平台。
, 百拇医药
三、中医药国际合作频繁与加强
中医药治疗肿瘤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对西医治疗肿瘤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未来国际发展潜力广阔。为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4日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包括六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包括肿瘤、艾滋病等中医药防治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7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获准立项,其中就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国际多中心示范研究》两个肿瘤子项目。
四、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学术交流是取得国际医药学界认可的有效方法,通过最新学术成果展示、与西医在临床疗效的数据对比、用科学知识解释中医药作用机理等方式,让国际了解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进而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2005年11月15~1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召开了“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研讨会”,由中国专家主持起草的《肺癌中医临床指南(草案)》引起了各国专家的浓厚兴趣。此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沟通,于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论证会”,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并达成如下共识:该指南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综合国外专家意见后可以通过国内外学术组织推荐应用;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之后,继续本着“与时俱进、求同存异”的原则修订该指南,向着形成“和而不同”的传统医学临床指南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这两次研讨会为国外同仁了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现状和前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窗,也为将来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拇医药(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