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疾病,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以视网膜微血管损害为最显著的特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其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高。有研究报告,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生率增高至69%—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在中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大小无关,但是与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眼底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如同时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则眼底病变发病率也会明显增高。
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又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随糖尿病类型不同而不同,1型糖尿病发生率约为40%—50%,2型糖尿病发生率约20%。目前,糖尿病肾病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占首位,约占36.39%。糖尿病人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阻止其发生与发展。
那么,如何防治这两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呢?应注意中西医结合,用西药降血糖,中药治疗并发症。主要原则如下:
1.控制饮食。
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低热量饮食。基本要求是:控制摄入总热量,合理配餐(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低脂肪、多吃蔬菜),少食多餐,不饮酒、不吸烟、多饮水。
2.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加速糖尿病肾小球损害的进展,而且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控制高血压可使尿蛋白排出减少,可使肾功能降低的速度减慢,延长患者寿命。
3.严格控制血糖。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代谢紊乱的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已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
4.现代中药
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最新的研究证明,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防止视力的下降和失明,并能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百拇医药(张 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以视网膜微血管损害为最显著的特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其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高。有研究报告,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生率增高至69%—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在中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性别、年龄大小无关,但是与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眼底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如同时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则眼底病变发病率也会明显增高。
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又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随糖尿病类型不同而不同,1型糖尿病发生率约为40%—50%,2型糖尿病发生率约20%。目前,糖尿病肾病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占首位,约占36.39%。糖尿病人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阻止其发生与发展。
那么,如何防治这两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呢?应注意中西医结合,用西药降血糖,中药治疗并发症。主要原则如下:
1.控制饮食。
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低热量饮食。基本要求是:控制摄入总热量,合理配餐(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低脂肪、多吃蔬菜),少食多餐,不饮酒、不吸烟、多饮水。
2.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加速糖尿病肾小球损害的进展,而且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控制高血压可使尿蛋白排出减少,可使肾功能降低的速度减慢,延长患者寿命。
3.严格控制血糖。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代谢紊乱的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已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
4.现代中药
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最新的研究证明,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防止视力的下降和失明,并能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百拇医药(张 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