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王其学
不须疑问,中医起源于黄帝时代的祝由科。但是,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医学真正形成理论体系的时间,是在战国年代。《灵枢》《素问》,都是战国年间,时人托黄帝之名编纂而成的,故叫《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地主阶级蓬勃兴起的社会转型期。所以,中医学是与中国封建主义社会一同产生出来的东西。它随着封建主义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衰败而衰败,消亡而消亡,残存而残存。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时间很短。秦始皇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并不稳固,致使先秦和秦朝的中医学,一直停留在《内经》上(《难经》属于《内经》的翻版),没有获得重要进展。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稳固与发展,得益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汉朝的中医学,也同儒教一起,随着封建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标志是张仲景进一步辨别六经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从战国年间封建主义的兴起,到1911年满清皇帝退位覆亡,中医学在中国的历史已逾2600年。在封建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相得益彰,非常适应,表现出了出奇的统一与和谐。就连许多中医理论和中医词藻,也充斥着对真龙天子的顶礼膜拜,饱蘸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油腥气味。比如,五行生克中的相互关系,“肾为肝母”。“肾生肝”,犹如“水生木”。肾是肝的母亲,肾与肝是母子关系。于是,要判断一下它们的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你看,这同封建王朝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多么相似!于是,中医学与封建皇权制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粘贴得非常紧密、严丝合缝。
, 百拇医药
再比如用药。中医用药,必须讲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之说,完全是按照皇家规定的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处方下药的。一剂中草药或谓十几味,在开写处方时,一定要分出君臣佐使来。前面的一两味药,是“君药”,相当于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后面的多味药,都是臣服于帝王的臣子。它们分别是率众出征的朝廷命官——大臣,伴君、护驾的宦官、侍卫,与敌国谈判的使者。于是,一剂中草药,一张中药处方,与封建帝王的封建统治有机的衔接、出奇的吻合。可是,这处方上的君臣佐使,多种药物,放在一只锅里同时煎煮,“一锅煮”了,“君臣混编”了,据说因为“医者意也”,也可以按照医者的意志,发挥各自的作用。所以,中药处方上的君臣佐使理论,完全是套用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观念和伦理制度杜撰出来的,与治疗病症没有直接关系。
到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把中国封建主义的国门猛烈的轰开了。同时,把西方的医学,生硬的搡给中国。从此,作为封建社会附庸的中医学,便随着封建社会的主子,走向了衰败与式微,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 百拇医药
辛亥革命终于来了。可是,中国的民主革命不彻底,窃国大盗袁世凯要用国民政府的钱财,继续养活紫禁城里的封建君主。与此相适应,先进西医取代落后中医的结果,也遭到顽固的抵制。于是,发生了民国年间的中西医的两次大论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终于无可奈何的走道了尽头。于是,中医学也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败。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是非常缓慢的。虽然,民主和革命废除了臣民们对封建朝廷的三拜九叩,用白话文取代八股文,妇女缠脚裹足的习俗被慢慢铲除,留辫子的男人纷纷剃成了光头或留短发,一切与封建社会制度息息相关的“龙套”“行头”,一个一个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中医,作为一种古老医学和封建文化,继续延续了一些时间,走到“基本消亡”的现在。
在中医在基本消亡之后的现在,它还顽固的存在着三种别样的形态。一种是打着中医旗号的“二流西医”。一种是极少数残缺不全的中医“小技短术”和中药。还一种就是社会上的“中医文化”。这“三种形态”的存在,掩盖着中医消亡的真实。于是,一些人高唱着“中医博大精深”的高调,不断进行着丑恶的表演。
人类社会走进了21世纪,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了DNA时代,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的中医,在基本消亡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形式的残存?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顾名思义,“初级阶段”就不是中级阶段,更不是高级阶段。既然不是中、高级阶段,那就会有封建主义社会的思潮、势力和遗迹。所以,初级阶段存在着封建主义的中医残余,就很正常。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医学也是发展的。作为封建主义附庸的中医,无论以何种形式残存,都会像挖出来的陶俑那样古怪,都会像发霉的棺材办那样腐朽。, 百拇医药
不须疑问,中医起源于黄帝时代的祝由科。但是,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医学真正形成理论体系的时间,是在战国年代。《灵枢》《素问》,都是战国年间,时人托黄帝之名编纂而成的,故叫《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地主阶级蓬勃兴起的社会转型期。所以,中医学是与中国封建主义社会一同产生出来的东西。它随着封建主义社会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衰败而衰败,消亡而消亡,残存而残存。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时间很短。秦始皇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并不稳固,致使先秦和秦朝的中医学,一直停留在《内经》上(《难经》属于《内经》的翻版),没有获得重要进展。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稳固与发展,得益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汉朝的中医学,也同儒教一起,随着封建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标志是张仲景进一步辨别六经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从战国年间封建主义的兴起,到1911年满清皇帝退位覆亡,中医学在中国的历史已逾2600年。在封建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相得益彰,非常适应,表现出了出奇的统一与和谐。就连许多中医理论和中医词藻,也充斥着对真龙天子的顶礼膜拜,饱蘸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油腥气味。比如,五行生克中的相互关系,“肾为肝母”。“肾生肝”,犹如“水生木”。肾是肝的母亲,肾与肝是母子关系。于是,要判断一下它们的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你看,这同封建王朝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多么相似!于是,中医学与封建皇权制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粘贴得非常紧密、严丝合缝。
, 百拇医药
再比如用药。中医用药,必须讲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之说,完全是按照皇家规定的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处方下药的。一剂中草药或谓十几味,在开写处方时,一定要分出君臣佐使来。前面的一两味药,是“君药”,相当于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后面的多味药,都是臣服于帝王的臣子。它们分别是率众出征的朝廷命官——大臣,伴君、护驾的宦官、侍卫,与敌国谈判的使者。于是,一剂中草药,一张中药处方,与封建帝王的封建统治有机的衔接、出奇的吻合。可是,这处方上的君臣佐使,多种药物,放在一只锅里同时煎煮,“一锅煮”了,“君臣混编”了,据说因为“医者意也”,也可以按照医者的意志,发挥各自的作用。所以,中药处方上的君臣佐使理论,完全是套用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观念和伦理制度杜撰出来的,与治疗病症没有直接关系。
到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把中国封建主义的国门猛烈的轰开了。同时,把西方的医学,生硬的搡给中国。从此,作为封建社会附庸的中医学,便随着封建社会的主子,走向了衰败与式微,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 百拇医药
辛亥革命终于来了。可是,中国的民主革命不彻底,窃国大盗袁世凯要用国民政府的钱财,继续养活紫禁城里的封建君主。与此相适应,先进西医取代落后中医的结果,也遭到顽固的抵制。于是,发生了民国年间的中西医的两次大论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终于无可奈何的走道了尽头。于是,中医学也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败。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是非常缓慢的。虽然,民主和革命废除了臣民们对封建朝廷的三拜九叩,用白话文取代八股文,妇女缠脚裹足的习俗被慢慢铲除,留辫子的男人纷纷剃成了光头或留短发,一切与封建社会制度息息相关的“龙套”“行头”,一个一个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中医,作为一种古老医学和封建文化,继续延续了一些时间,走到“基本消亡”的现在。
在中医在基本消亡之后的现在,它还顽固的存在着三种别样的形态。一种是打着中医旗号的“二流西医”。一种是极少数残缺不全的中医“小技短术”和中药。还一种就是社会上的“中医文化”。这“三种形态”的存在,掩盖着中医消亡的真实。于是,一些人高唱着“中医博大精深”的高调,不断进行着丑恶的表演。
人类社会走进了21世纪,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了DNA时代,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理论的中医,在基本消亡之后,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形式的残存?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顾名思义,“初级阶段”就不是中级阶段,更不是高级阶段。既然不是中、高级阶段,那就会有封建主义社会的思潮、势力和遗迹。所以,初级阶段存在着封建主义的中医残余,就很正常。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医学也是发展的。作为封建主义附庸的中医,无论以何种形式残存,都会像挖出来的陶俑那样古怪,都会像发霉的棺材办那样腐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