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猝死
编号:11778299
阻击“静默杀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6日 科学松鼠会
阻击“静默杀手”
33-300x240
阻击“静默杀手”
25-300x194
阻击“静默杀手”
2007617143130115_2

     有一种疾病,它杀人于无形,悄无声息,猝不及防;一个白天还吆五喝六的健康人,在一夜之间就可能再也没了气息。这就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本月18日,就是这一被称为静默杀手(silent killer)的疾病夺去了著名电影大师谢晋的生命花光。向前推溯,心源性猝死的名人榜单上还有侯耀文、马季、高秀敏、古月等。

    医学上,猝死是指一个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说

    其是自然死亡,概因已排除自杀、他杀、中毒、过敏、外伤等致死的可能性。“猝”乃迅疾之意,因此大多数猝死多在发生瞬间至一小时内便死亡,很少能挺过六小时。

    猝死来势凶猛,其中70%左右是心源性猝死。换言之,心脏若一旦罢了工,问题就非比寻常。2008年6月,美国心源性猝死学会网站上公布:全美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到32000。一旦发生,90%的患者难逃此劫。

    这颗与自己的拳头大小的心脏太重要了,它就是人体内的发动机。从娘胎里,它便开始了跳动。在人的生命长河里,它从不停歇,不舍昼夜,时刻在输出动力——泵出并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淌。一旦发动机故障,人体这台大机器就要熄火停工。有人或许会说,那再把发动机启动不久OK了?问题绝非如此简单。

    首先,人的大脑等不及。时间就是生命,人体“司令部”里的脑细胞最为娇嫩,当没有新鲜血液供应氧气和能量3分钟,它就开始死亡。一旦超过5分钟这一大脑可以忍受的极限,大脑的功能已几乎不可逆转的直转而下。此外,心源性猝死的人,一般均无旁人在场。即便有同伴,但因不懂急救技术,如心脏外按压、人工呼吸等,而最终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有人会问,有没办法对猝死这种突发灾难做个“天气预报”呢?答案是很难。心源性猝死就像抵在生命之门上的手枪,谁都不知道扳机会在何时被叩响。此外,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猝死现象,尤以婴孩和中老年人多见。婴孩发生的猝死被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一个看似健康的婴儿,晚上入眠后次日早晨便身体冰凉再也没有啼哭。人们最初怀疑是父母睡眠中不深压到孩子,引起窒息死亡。现今医学认为,呼吸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可能才是关键。

    中老年人发生的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莫过于冠心病。此外,各种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律失常,都能引起心源性猝死。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生命顷刻散架。这些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

    防患于未然,人们依然可有所作为。首要的一点便是生活方式的合理有序化。物欲的时代一切向前(钱)看,身在职场江湖,表面光鲜、内心惊惶。精彩背后或许是满身疲倦,是时候劳逸结合、调整心态,好好改观自己的生活节奏啦。身体是革命之本,关心身体变化,注意各种警示信号,及时的就诊医治,才能更健康的工作与生活。

    或许唯有此,才能让这一生命杀手像臭哑弹一样——永远保持静默,不再害人。

    (刊于10月26日《新京报》新知周刊·茶座), 百拇医药(BOBO)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脏病知识 > 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