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痰 泻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一)病因病机
《医宗必读·泄证有七》指出,“痰泄者,痰留于肺,大肠不固……”。又说,“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由此说明痰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肺与大肠,其致病原因属痰邪为患。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以及脏腑虚弱,以致痰邪聚生。痰阻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痰邪由肺下移大肠,传导失职,圊于下则发为泄泻。
(二)辨证施治
痰泻以泄泻夹粘兼有痰嗽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等四个类型。治以化痰为主,分别选加理气燥湿、温肺祛寒、清热泻火、清肺润燥的药物。病延日久,可见痰瘀同病或伤及脾肾,治疗当佐以活血化瘀及培补脾肾之法。
1.湿痰泄泻
(1)主证: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时轻时重,稀溏不实,或泄下白胶如蛋白,伴有胸闷呕恶,咳嗽痰多,腹胀肠鸣,虽泻日久,神必不瘁,色必不衰,舌苔白腻,脉弦滑有力。
, http://www.100md.com
(2)治法:除湿化痰,兼以行气。
(3)代表方:苍白二陈汤(《沈氏尊生书》)。
(4)药物: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加苍木、白术以增健脾燥湿之力。化痰须顺气,顺气痰自消,故加木香、厚朴以顺气化痰,再加入车前子利痰祛湿止泻。若痰泻日久,兼见小腹胀痛拒按,舌有瘀点,为痰阻血瘀。治应痰瘀同治,上方加失笑散(《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加莪术、山楂等活血化瘀之品。
2.寒痰泄泻
(1)主证:肠鸣腹泻,便中夹有白色粘液,便前腹部冷痛,背部畏寒怕风,或四肢不温,并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胃脘痞闷,舌淡苔白滑腻,脉细滑而迟。
(2)治法:温肺化痰。
, 百拇医药
(3)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药物:茯苓、五味子、煨姜、细辛、甘草。
方中煨姜、细辛温肺散寒,茯苓祛湿化痰,五味子止嗽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可加桂枝、陈皮、半夏、天南星以温化寒痰。若见四肢不温,上方加附子、党参、炒白术以温中健脾。若见肠呜腹泻,泻后为快,苔滑脉弦滑者,为痰饮积聚为患,选用已椒苈黄丸(《金匮要略》:防已、椒目、葶苈子、大黄)加栝蒌皮、厚朴、半夏、茯苓、桂枝、白术等药物治疗。愈后选香砂六君丸以调脾补胃,培土生金,以绝生痰之源。
3.热痰泄泻
(1)主证:腹泻稀便,夹有粘液,腥臭难闻,病前有咳嗽吐黄痰,口干,恶心呕吐,腹胀纳呆,或腹部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
, 百拇医药
(3)代表方:清气化痰汤(《医方考》)。
(4)药物:栝蒌、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姜汁。
方中栝蒌、胆星、半夏、黄芩以清热化痰,陈皮、枳实以行气化痰,杏仁以止咳化痰。可加鱼腥草、桑白皮、川贝、车前子,以清热化痰利湿。诸药伍用,使热清痰消,气顺火降。若痰热泄泻日久不愈,大便不畅,腹部胀痛者,可选用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黄芩、大黄、沉香)以清泻顽痰。
4.燥痰泄泻
(1)主证:首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口干咽燥,旋即泻下腥臭稀便,伴有腹痛肠鸣,干呕纳呆,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2)治法:清肺润燥,化痰止泻。
(3)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合贝母栝蒌散(《医学心悟》)。
, 百拇医药
(4)方药:桑白皮(原方为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淡豆豉、山栀皮、梨皮、栝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方中桑杏汤,轻宣凉润,养阴化痰。佐用贝母栝蒌散,清热润肺化痰,可加炙杷叶化痰止嗽。燥痰去尽,可加乌梅、山药,不寒不燥补脾益肺,养阴止泻。喻嘉言指出:“但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痰泻乃因肺疾下移大肠,故泄泻必见肺疾的咳嗽咯痰-症。临证又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四个类型的痰泻。大抵湿痰泻,兼有胸闷呕恶,时泻时不泻,形色如常,饮食不减,有异于脾虚泄泻的少食身倦,面色不荣。寒痰泻,兼见小腹冷痛,背恶寒怕风,苔腻滑,脉沉细滑。虚寒泄泻则见脉沉迟无力,而无肺系证候,以作鉴别。燥痰、热痰泄泻,先有燥痰伤肺,痰热蕴肺,病传大肠则见泄泻,与一般热泻不兼肺证加以区别。临证时,只要掌握痰泻各种类型的辨证要点,就能诊断准确,施治无误,应手取效。
(三)病案举例
, http://www.100md.com
例1.曾x x,男性,52岁,干部,于1987年3月20日住院。患者两年前因患“急性肠炎”未经彻底治疗,嗣后大便每日2~3次,稀烂而不成型,夹有白色粘液,腹部受凉后,泄泻次数增加,并有腹痛喜暖。平素咳嗽痰多色白,恶风怕冷。曾多次服黄连素片,痢特灵治疗罔效。入院查体,体温36.4℃,血压130/90毫米汞柱,脉搏细滑而迟,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而滑,心肺正常。肋下未触及肝睥,左下腹压痛明显,未扪包块,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痰泻,辨证属脾肺阳虚,寒痰内阻,下迫大肠。治宜温化寒痰。处方: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法夏10克、炙甘草6克。上方服12剂,泻止痰少,腹痛减轻。继用上方,干姜加至15克、山药30克、陈皮6克,调治月余,诸证消失,告愈出院。
病例2. 程x x,3岁,本院小孩,于1984华11月2日初诊。患儿3天前始见鼻塞恶风,咽庠咳嗽,痰粘少。家长予以“感冒清”治疗,鼻塞症状减轻,但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为腥臭稀便。在门诊化验大便常规正常,遂要求中医诊治。脉细滑,舌红少苔乏津,诊断为燥痰泻泄,治拟润肺清燥,化痰止泻之法。处方:桑白皮10克、杏仁3克、川贝3克、沙参6克、桔梗6克、神曲10克、炙枇杷叶6克、乌梅6克、甘草3克。上方服2剂后,咽痒咳嗽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继用上方服至3剂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诸症霍然。, http://www.100md.com
《医宗必读·泄证有七》指出,“痰泄者,痰留于肺,大肠不固……”。又说,“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由此说明痰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肺与大肠,其致病原因属痰邪为患。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以及脏腑虚弱,以致痰邪聚生。痰阻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痰邪由肺下移大肠,传导失职,圊于下则发为泄泻。
(二)辨证施治
痰泻以泄泻夹粘兼有痰嗽为特征。临床上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等四个类型。治以化痰为主,分别选加理气燥湿、温肺祛寒、清热泻火、清肺润燥的药物。病延日久,可见痰瘀同病或伤及脾肾,治疗当佐以活血化瘀及培补脾肾之法。
1.湿痰泄泻
(1)主证: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时轻时重,稀溏不实,或泄下白胶如蛋白,伴有胸闷呕恶,咳嗽痰多,腹胀肠鸣,虽泻日久,神必不瘁,色必不衰,舌苔白腻,脉弦滑有力。
, http://www.100md.com
(2)治法:除湿化痰,兼以行气。
(3)代表方:苍白二陈汤(《沈氏尊生书》)。
(4)药物: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加苍木、白术以增健脾燥湿之力。化痰须顺气,顺气痰自消,故加木香、厚朴以顺气化痰,再加入车前子利痰祛湿止泻。若痰泻日久,兼见小腹胀痛拒按,舌有瘀点,为痰阻血瘀。治应痰瘀同治,上方加失笑散(《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加莪术、山楂等活血化瘀之品。
2.寒痰泄泻
(1)主证:肠鸣腹泻,便中夹有白色粘液,便前腹部冷痛,背部畏寒怕风,或四肢不温,并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胃脘痞闷,舌淡苔白滑腻,脉细滑而迟。
(2)治法:温肺化痰。
, 百拇医药
(3)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药物:茯苓、五味子、煨姜、细辛、甘草。
方中煨姜、细辛温肺散寒,茯苓祛湿化痰,五味子止嗽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可加桂枝、陈皮、半夏、天南星以温化寒痰。若见四肢不温,上方加附子、党参、炒白术以温中健脾。若见肠呜腹泻,泻后为快,苔滑脉弦滑者,为痰饮积聚为患,选用已椒苈黄丸(《金匮要略》:防已、椒目、葶苈子、大黄)加栝蒌皮、厚朴、半夏、茯苓、桂枝、白术等药物治疗。愈后选香砂六君丸以调脾补胃,培土生金,以绝生痰之源。
3.热痰泄泻
(1)主证:腹泻稀便,夹有粘液,腥臭难闻,病前有咳嗽吐黄痰,口干,恶心呕吐,腹胀纳呆,或腹部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
, 百拇医药
(3)代表方:清气化痰汤(《医方考》)。
(4)药物:栝蒌、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姜汁。
方中栝蒌、胆星、半夏、黄芩以清热化痰,陈皮、枳实以行气化痰,杏仁以止咳化痰。可加鱼腥草、桑白皮、川贝、车前子,以清热化痰利湿。诸药伍用,使热清痰消,气顺火降。若痰热泄泻日久不愈,大便不畅,腹部胀痛者,可选用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黄芩、大黄、沉香)以清泻顽痰。
4.燥痰泄泻
(1)主证:首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口干咽燥,旋即泻下腥臭稀便,伴有腹痛肠鸣,干呕纳呆,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2)治法:清肺润燥,化痰止泻。
(3)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合贝母栝蒌散(《医学心悟》)。
, 百拇医药
(4)方药:桑白皮(原方为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淡豆豉、山栀皮、梨皮、栝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方中桑杏汤,轻宣凉润,养阴化痰。佐用贝母栝蒌散,清热润肺化痰,可加炙杷叶化痰止嗽。燥痰去尽,可加乌梅、山药,不寒不燥补脾益肺,养阴止泻。喻嘉言指出:“但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痰泻乃因肺疾下移大肠,故泄泻必见肺疾的咳嗽咯痰-症。临证又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四个类型的痰泻。大抵湿痰泻,兼有胸闷呕恶,时泻时不泻,形色如常,饮食不减,有异于脾虚泄泻的少食身倦,面色不荣。寒痰泻,兼见小腹冷痛,背恶寒怕风,苔腻滑,脉沉细滑。虚寒泄泻则见脉沉迟无力,而无肺系证候,以作鉴别。燥痰、热痰泄泻,先有燥痰伤肺,痰热蕴肺,病传大肠则见泄泻,与一般热泻不兼肺证加以区别。临证时,只要掌握痰泻各种类型的辨证要点,就能诊断准确,施治无误,应手取效。
(三)病案举例
, http://www.100md.com
例1.曾x x,男性,52岁,干部,于1987年3月20日住院。患者两年前因患“急性肠炎”未经彻底治疗,嗣后大便每日2~3次,稀烂而不成型,夹有白色粘液,腹部受凉后,泄泻次数增加,并有腹痛喜暖。平素咳嗽痰多色白,恶风怕冷。曾多次服黄连素片,痢特灵治疗罔效。入院查体,体温36.4℃,血压130/90毫米汞柱,脉搏细滑而迟,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而滑,心肺正常。肋下未触及肝睥,左下腹压痛明显,未扪包块,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痰泻,辨证属脾肺阳虚,寒痰内阻,下迫大肠。治宜温化寒痰。处方: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法夏10克、炙甘草6克。上方服12剂,泻止痰少,腹痛减轻。继用上方,干姜加至15克、山药30克、陈皮6克,调治月余,诸证消失,告愈出院。
病例2. 程x x,3岁,本院小孩,于1984华11月2日初诊。患儿3天前始见鼻塞恶风,咽庠咳嗽,痰粘少。家长予以“感冒清”治疗,鼻塞症状减轻,但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为腥臭稀便。在门诊化验大便常规正常,遂要求中医诊治。脉细滑,舌红少苔乏津,诊断为燥痰泻泄,治拟润肺清燥,化痰止泻之法。处方:桑白皮10克、杏仁3克、川贝3克、沙参6克、桔梗6克、神曲10克、炙枇杷叶6克、乌梅6克、甘草3克。上方服2剂后,咽痒咳嗽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继用上方服至3剂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诸症霍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