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感生痰论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正确地认识痰证的发病原因和条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质,并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于痰证的病因,内容甚多,综合归纳,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证治汇补》指出:“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说明了痰之生成,与内、外两因的密切关系。
一、外感生谈论
外感六淫,即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异常气象变化的致病因素。《内经》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很多疾病都可以由外感六淫之邪而发生。临床上我们也确实看到,气候过于剧烈,或人体不能适应某些气候条件时,往往可以产生病变,痰病即为其例。有关六淫而生痰论,古人有“湿盛生痰”、“热盛生痰”、“火盛生痰”之说。
, http://www.100md.com (一)因风生痰
风为春天之主气,四季皆可发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气候突变,邪风之至,或更衣脱帽,沐浴当风,或衣被过厚,壅热生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症因脉治》指出,“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部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因风生痰,首犯肺系,可见咳喘咯痰等证。正如《石室秘箓》所述:痰病“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若风邪挟痰,流窜经络,可见口眼㖞斜,或肢节游走痹痛,麻木不仁。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因素,都已公认与突然受到冷风侵袭有关。有人还认为急性的或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暴、气压与温度的变化(《中医病理研究》)。而这些疾病无不与中医的痰证相关。
(二)因寒生痰
寒为冬天之主气,寒之伤人,正如柯韵伯所云:“雾露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石阶,大江深泽,邃谷高山,此地之寒气也,日食寒物,脏冰瓜果,此人之寒气也”。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温运,凝滞成痰。《景岳全书》指出:“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是即伤寒之类”。因寒生痰,必见咳喘咯痰清稀色白,骨痹冷痛等症。例如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痰嗽痰喘范畴),在冬季因易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加剧是众所周知的。
, 百拇医药
(三)因湿生痰
湿为长夏之主气。气候潮湿,坐卧卑湿,涉水淋雨,均是外感湿邪之因。湿邪重浊粘滞,侵犯人体,留而不去,聚久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相熬,煎炼成痰;湿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脏。正如《症因脉治》所云:“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灵枢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这里所谈的“阴”是指太阴脾脏。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外袭,犯其所恶,脾被湿困,水湿不运,助生痰浊。湿痰致病范围较广。涉及临床各科。
(四)因暑生痰
暑独见于夏季,乃火热所化。夏日烈烈,高温作业,触之则生暑病。暑耗伤津液,炼液为痰。暑邪易挟湿,暑热蒸化湿浊,化生痰邪。体内多痰多湿之人,外暑蒸动体内痰湿.二气交通,亦可发为暑病。所以肥胖痰湿偏盛之人,夏日百计避暑,而反易为暑邪所中,即说明了暑与痰之间的密切关系。张子和在论述暑风病时指出:“暑风者,夏日猝倒,不省人事是也……因暑气鼓激其痰,塞碍心之窍隧,以致手足不知动而倒也。”所以古人在治疗暑病的方剂中,常常掺入化痰、豁痰之品,即是此意。如薛氏的清暑益气汤内有苍术、泽泻、神曲之类。《医门法律》所设消暑丸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而立。还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豁痰开窍,亦是暑病常选用的成方。
, http://www.100md.com
(五)因燥生痰
燥为秋之主气,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以致清肃之令顿乖,津液燥干为痰。所以临床上常表现为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或痰中带血丝,咳而不爽等症。《症因脉治》对此作了详细论述,指出:“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临床通过实践观察证实,深秋之际,当自然的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时,能使上呼吸道粘膜出现干燥不适感,并可产生粘膜的破损和感染,而表现出干咳少痰,痰粘咳之不爽的外感燥痰症。
(六)因火(热)生痰
火热为阳盛所生,六淫之火,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也可由它邪演化而成。温热邪气,首传于肺胃,肺居上焦,为贮痰之所,胃居中脘,为蕴热之乡。外感温热之邪,必由肺及胃,所以肺胃为热邪必犯之地。温热久留,化为火邪,体内水饮与津液,皆能熬炼成痰。火热为无形之邪,必依附有形之痰,始能猖撅,轻则肺胃之气受阻,清肃失司,为咳为呕,甚则痰热久滞,蒸迫心神,灵机堵塞,为蒙为瞀,扰动肝风,为闭为痉。诸证多端,无不与痰热(火)作祟相关。, 百拇医药
关于痰证的病因,内容甚多,综合归纳,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证治汇补》指出:“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说明了痰之生成,与内、外两因的密切关系。
一、外感生谈论
外感六淫,即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异常气象变化的致病因素。《内经》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很多疾病都可以由外感六淫之邪而发生。临床上我们也确实看到,气候过于剧烈,或人体不能适应某些气候条件时,往往可以产生病变,痰病即为其例。有关六淫而生痰论,古人有“湿盛生痰”、“热盛生痰”、“火盛生痰”之说。
, http://www.100md.com (一)因风生痰
风为春天之主气,四季皆可发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气候突变,邪风之至,或更衣脱帽,沐浴当风,或衣被过厚,壅热生风,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症因脉治》指出,“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部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因风生痰,首犯肺系,可见咳喘咯痰等证。正如《石室秘箓》所述:痰病“初起者,伤风咳嗽吐痰是也”。若风邪挟痰,流窜经络,可见口眼㖞斜,或肢节游走痹痛,麻木不仁。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的发病因素,都已公认与突然受到冷风侵袭有关。有人还认为急性的或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暴、气压与温度的变化(《中医病理研究》)。而这些疾病无不与中医的痰证相关。
(二)因寒生痰
寒为冬天之主气,寒之伤人,正如柯韵伯所云:“雾露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石阶,大江深泽,邃谷高山,此地之寒气也,日食寒物,脏冰瓜果,此人之寒气也”。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温运,凝滞成痰。《景岳全书》指出:“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生痰,是即伤寒之类”。因寒生痰,必见咳喘咯痰清稀色白,骨痹冷痛等症。例如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痰嗽痰喘范畴),在冬季因易受寒冷刺激而诱发加剧是众所周知的。
, 百拇医药
(三)因湿生痰
湿为长夏之主气。气候潮湿,坐卧卑湿,涉水淋雨,均是外感湿邪之因。湿邪重浊粘滞,侵犯人体,留而不去,聚久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相熬,煎炼成痰;湿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脏。正如《症因脉治》所云:“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灵枢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这里所谈的“阴”是指太阴脾脏。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外袭,犯其所恶,脾被湿困,水湿不运,助生痰浊。湿痰致病范围较广。涉及临床各科。
(四)因暑生痰
暑独见于夏季,乃火热所化。夏日烈烈,高温作业,触之则生暑病。暑耗伤津液,炼液为痰。暑邪易挟湿,暑热蒸化湿浊,化生痰邪。体内多痰多湿之人,外暑蒸动体内痰湿.二气交通,亦可发为暑病。所以肥胖痰湿偏盛之人,夏日百计避暑,而反易为暑邪所中,即说明了暑与痰之间的密切关系。张子和在论述暑风病时指出:“暑风者,夏日猝倒,不省人事是也……因暑气鼓激其痰,塞碍心之窍隧,以致手足不知动而倒也。”所以古人在治疗暑病的方剂中,常常掺入化痰、豁痰之品,即是此意。如薛氏的清暑益气汤内有苍术、泽泻、神曲之类。《医门法律》所设消暑丸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而立。还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豁痰开窍,亦是暑病常选用的成方。
, http://www.100md.com
(五)因燥生痰
燥为秋之主气,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以致清肃之令顿乖,津液燥干为痰。所以临床上常表现为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或痰中带血丝,咳而不爽等症。《症因脉治》对此作了详细论述,指出:“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临床通过实践观察证实,深秋之际,当自然的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时,能使上呼吸道粘膜出现干燥不适感,并可产生粘膜的破损和感染,而表现出干咳少痰,痰粘咳之不爽的外感燥痰症。
(六)因火(热)生痰
火热为阳盛所生,六淫之火,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也可由它邪演化而成。温热邪气,首传于肺胃,肺居上焦,为贮痰之所,胃居中脘,为蕴热之乡。外感温热之邪,必由肺及胃,所以肺胃为热邪必犯之地。温热久留,化为火邪,体内水饮与津液,皆能熬炼成痰。火热为无形之邪,必依附有形之痰,始能猖撅,轻则肺胃之气受阻,清肃失司,为咳为呕,甚则痰热久滞,蒸迫心神,灵机堵塞,为蒙为瞀,扰动肝风,为闭为痉。诸证多端,无不与痰热(火)作祟相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