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痰眩晕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眩晕乃眩晕类型之一。是指痰邪阻遏清阳,脑窍失养而引起的头晕眼花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难以站立,并伴有胸脘痞闷,呕恶痰涎为其特征。现代医学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有关本证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曾有明确论述。如《丹溪心法》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作眩”。刘宗厚也曾指出:“眩晕乃上实下虚所致,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证之临床,因痰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湿痰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痰浊不化,往往由于机体本身的阴阳盛衰,而演变成寒痰或热痰,上扰清窍而发病。痰邪日久不祛,阻滞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清窍失养,也可发为本病。
, http://www.100md.com
(二)辨证施治
本病虽以痰邪为患,根据其发病原因以及临证的不同,可分为湿痰型、寒痰型、热痰型、痰瘀型眩晕。湿痰佐以燥湿,寒痰佐以温化,热痰佐以清降,痰瘀佐以行气活血。《寿世保元·眩晕》云:“治眩晕之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施”。
1.湿痰眩晕
(1)主证:眩晕而头重如蒙,突然发病,如坐车船,天地旋转,改变体位则加剧,闭目卧床则眩晕稍减。常有胸闷不适,泛恶欲吐,甚或呕吐痰涎,口中粘腻,少食多寐,多由闻油腻厚味,腥臭之品而复发,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
(2)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3)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药物:半夏、白术、茯苓、天麻、陈皮、大枣、甘草。
, 百拇医药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化痰,天麻祛风化痰,乃标本兼治之组方。若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重用茯苓,并加泽泻、车前子以利痰祛湿,代赭石以和胃降逆。茯苓气味惧淡,善理脾胃,《慎柔五书》谓“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泽泻、白术即《金匮要略》泽泻汤,善治“其人苦冒眩也”。代赭石重坠,张锡纯谓之“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
若眩晕兼面白而形肥,食少多眩,懒于动作,大便溏泄,脉细无力,属于“痰盛气虚,治宜六君子汤加黄芪,少佐炮附子煎成,入竹沥姜汁” (《证治准绳六要》)。
2.寒痰眩晕
(1)主证:眩晕,呕吐痰涎清水,头面喜得温暖,畏寒,甚则四肢厥冷,常由于感受外界风寒而发病。并有嗜卧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沉缓。
, 百拇医药 (2)治法:温化寒痰。
(3)代表方: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
(4)药物:制川乌、生半夏、白附子、制南星。
《任应秋论医集》指出:“眩晕而心下温温,头面喜温暖者,寒痰也,均宜用青州白丸子”。方中川乌温经散寒;半夏、南星、白附子以温化寒痰。此方药虽不多,但力量峻猛,其中川乌与半夏同用,取其相反之性,直达病所,故能收效。若非寒痰痼疾,不能轻率妄用,以免发生事故。
若眩晕呕逆,兼有四肢厥逆者属痰厥眩晕,治宜温中降逆,豁痰开窍,选导痰汤(《妇人良方》:天南星、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合用姜附汤(干姜、熟附子),以温阳救逆,导痰开窍。俾脾阳健运,肾阳温化,痰邪得除而清升浊降,则眩晕自止。
若眩晕呕恶痰涎、头面赤、脐腹胀满拘急、足冷、少腹逆冲、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微弱,属上焦痰涎壅盛,下焦虚衰不能摄纳所致。治宜温肾散寒,降逆坠痰,方选黑锡丹(《和剂局方》:沉香、炮附子、炒茴香、阳起石、酒炒葫芦巴、煨补骨脂、肉豆蔻、川楝子、木香、肉桂、硫黄、黑锡)。《医学准绳·头眩》亦指出“早起眩晕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但应注意,本方药物重坠,又多温经,是温降镇摄,坠痰救急之剂,非久病缓治之方,一般只能连服二三次,不能持续服用,多服久服,恐有铅中毒的危险,对孕妇及下焦阴亏者,均禁用。
, 百拇医药
3.痰火型眩晕
(1)主证:眩晕,恶心呕吐,粘稠痰浊,口苦口干,夜寐不安,头额光亮如涂油,头目胀重,厌畏暖热之气,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眩晕即发,小便短黄.大便秘而不爽,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滑数或弦滑。
(2)治法:清化热痰,和胃降逆。
(3)代表方:清上丸(《赤水玄珠》)或黄连温胆汤(《千金方》)。
(4)药物:石菖蒲、胆南星、茯苓、黄连、半夏、神曲、橘红、僵蚕、酸枣仁、青黛、木香、柴胡、竹沥。
方中胆南星、竹沥、二陈汤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青黛加强其清热泻火之力;石菖蒲化痰开窍;僵蚕化痰通络;柴胡、木香以疏达顺气,气顺则痰自消;神曲运脾消痰;枣仁以安热痰扰动之心神。若呕吐频频,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除痰降逆。若兼头重胀痛,烦燥易怒属肝火亢盛,应加龙胆萆、夏枯草、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热。若见眩晕,手足麻木,甚则手足震颤,筋惕肉??为肝阳上亢,风痰升动,治拟平肝熄风化痰,选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可加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
, http://www.100md.com
4.痰瘀型眩晕
(1)主证:眩晕,头胀刺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兼见失眠心悸,急躁善怒,面色晦暗黧黑,两晴混浊少神,爪甲紫暗滞涩,舌体胖大有瘀斑,苔腻,脉弦细涩,或细滑而沉。
(2)治法:化痰通络,活血化瘀。
(3)代表方:桃红导痰汤。
(4)药物:桃仁、红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枳壳、胆星。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茯苓、胆星燥湿化痰;枳壳、橘红行气化痰。重者可加川芎、丹参、三七、元胡、三棱、莪术、甘遂、浙贝,以痰瘀同攻。偏寒者加白术、桂枝、吴茱萸,偏热者加竹茹、黄芩、黄连、天竺黄。
总之.痰眩晕以痰为主,故古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证之临床,因痰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尤其是那些顽固难治之眩晕,多由痰邪作怪。但痰邪并非单独出现,往往与风、寒、湿、火、瘀、虚而相兼发病。临证时需详察病情,随证施治。在化痰的同时,分别使用熄风、温散、祛湿、清热、化瘀、补虚等法。患者要注意调节饮食,改善不良工作环境,避免情志刺激,配合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 http://www.100md.com
(三)病案举例
例1.王x x,男性,37岁,干部,1982年10月3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服降压灵、利血平,血压虽有下降,但不稳定,时高时低。就诊时,主诉近1周头晕加重,胸闷不舒,心烦失眠,口苦口干,喉问有粘痰,血压偏高,在某卫生所测170/110毫米汞柱(22.7/14.7kPa)。见其面红亮如涂油,舌质偏红,苔厚白微黄,脉弦滑,心肺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属痰热内郁,肝胆火旺,治宜清化痰热,平肝降火。方选芩连温胆汤加味:黄芩12克、黄连10克、枳壳10克、竹茹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l5克、栝蒌皮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20克(后下)、甘草3克。上方加减服至lO剂,血压基本正常。后续用温胆汤随证加减,服药月余,症状消失,血压正常稳定。服中药期间,未用西药降压治疗。
例2.梁x x,女性,42岁,教师,于1986年3月25日初诊。患者患“美尼尔氏症”10余年,常感头昏头重,如蒙如裹,少食多痰。昨日因过度劳累后,突发头目眩晕,左耳轰鸣,天地旋转,频欲呕吐,即卧床休息。体检:形体肥胖,面色不华,轻度苍白,舌苔白厚腻,脉濡滑。诊断为眩晕。辩证属湿痰蒙闭,上扰清阳所致。治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处方:半夏10克、茯苓15克、天麻lO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生姜3片、旋覆花15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甘草3克。上方服3剂后,诸证大减,呕吐已止,能进流质饮食。继服3剂,眩晕已除,余症悉除。
例3.杨x x,女性,38岁,1986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去年因车祸致“脑震荡”,住我院外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常感头晕头痛,视物发黑,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曾在私人诊所服“伤药”无效,而来我院就治。视其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舌苔白腻,脉细滑,诊断为眩晕。辩证属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治以痰瘀同治,化痰通络,方选桃红导痰汤加减:桃仁lO克、红花6克、枳壳10克、胆星10克、橘红lO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天麻15克、白术l5克、全栝蒌15克、薤白5克。4剂水煎服。因患者备有元寸,嘱其用元寸0.5克温开水研化,兑药服。上方服4剂后,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患者因患“子宫肌瘤”,要求改方治之。随访至今,眩晕末发。, 百拇医药
(一)病因病机
有关本证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曾有明确论述。如《丹溪心法》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作眩”。刘宗厚也曾指出:“眩晕乃上实下虚所致,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证之临床,因痰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或内伤七情,肝脾失调,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湿痰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痰浊不化,往往由于机体本身的阴阳盛衰,而演变成寒痰或热痰,上扰清窍而发病。痰邪日久不祛,阻滞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清窍失养,也可发为本病。
, http://www.100md.com
(二)辨证施治
本病虽以痰邪为患,根据其发病原因以及临证的不同,可分为湿痰型、寒痰型、热痰型、痰瘀型眩晕。湿痰佐以燥湿,寒痰佐以温化,热痰佐以清降,痰瘀佐以行气活血。《寿世保元·眩晕》云:“治眩晕之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施”。
1.湿痰眩晕
(1)主证:眩晕而头重如蒙,突然发病,如坐车船,天地旋转,改变体位则加剧,闭目卧床则眩晕稍减。常有胸闷不适,泛恶欲吐,甚或呕吐痰涎,口中粘腻,少食多寐,多由闻油腻厚味,腥臭之品而复发,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
(2)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3)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药物:半夏、白术、茯苓、天麻、陈皮、大枣、甘草。
, 百拇医药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化痰,天麻祛风化痰,乃标本兼治之组方。若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重用茯苓,并加泽泻、车前子以利痰祛湿,代赭石以和胃降逆。茯苓气味惧淡,善理脾胃,《慎柔五书》谓“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泽泻、白术即《金匮要略》泽泻汤,善治“其人苦冒眩也”。代赭石重坠,张锡纯谓之“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
若眩晕兼面白而形肥,食少多眩,懒于动作,大便溏泄,脉细无力,属于“痰盛气虚,治宜六君子汤加黄芪,少佐炮附子煎成,入竹沥姜汁” (《证治准绳六要》)。
2.寒痰眩晕
(1)主证:眩晕,呕吐痰涎清水,头面喜得温暖,畏寒,甚则四肢厥冷,常由于感受外界风寒而发病。并有嗜卧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沉缓。
, 百拇医药 (2)治法:温化寒痰。
(3)代表方: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
(4)药物:制川乌、生半夏、白附子、制南星。
《任应秋论医集》指出:“眩晕而心下温温,头面喜温暖者,寒痰也,均宜用青州白丸子”。方中川乌温经散寒;半夏、南星、白附子以温化寒痰。此方药虽不多,但力量峻猛,其中川乌与半夏同用,取其相反之性,直达病所,故能收效。若非寒痰痼疾,不能轻率妄用,以免发生事故。
若眩晕呕逆,兼有四肢厥逆者属痰厥眩晕,治宜温中降逆,豁痰开窍,选导痰汤(《妇人良方》:天南星、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合用姜附汤(干姜、熟附子),以温阳救逆,导痰开窍。俾脾阳健运,肾阳温化,痰邪得除而清升浊降,则眩晕自止。
若眩晕呕恶痰涎、头面赤、脐腹胀满拘急、足冷、少腹逆冲、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微弱,属上焦痰涎壅盛,下焦虚衰不能摄纳所致。治宜温肾散寒,降逆坠痰,方选黑锡丹(《和剂局方》:沉香、炮附子、炒茴香、阳起石、酒炒葫芦巴、煨补骨脂、肉豆蔻、川楝子、木香、肉桂、硫黄、黑锡)。《医学准绳·头眩》亦指出“早起眩晕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但应注意,本方药物重坠,又多温经,是温降镇摄,坠痰救急之剂,非久病缓治之方,一般只能连服二三次,不能持续服用,多服久服,恐有铅中毒的危险,对孕妇及下焦阴亏者,均禁用。
, 百拇医药
3.痰火型眩晕
(1)主证:眩晕,恶心呕吐,粘稠痰浊,口苦口干,夜寐不安,头额光亮如涂油,头目胀重,厌畏暖热之气,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眩晕即发,小便短黄.大便秘而不爽,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滑数或弦滑。
(2)治法:清化热痰,和胃降逆。
(3)代表方:清上丸(《赤水玄珠》)或黄连温胆汤(《千金方》)。
(4)药物:石菖蒲、胆南星、茯苓、黄连、半夏、神曲、橘红、僵蚕、酸枣仁、青黛、木香、柴胡、竹沥。
方中胆南星、竹沥、二陈汤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青黛加强其清热泻火之力;石菖蒲化痰开窍;僵蚕化痰通络;柴胡、木香以疏达顺气,气顺则痰自消;神曲运脾消痰;枣仁以安热痰扰动之心神。若呕吐频频,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除痰降逆。若兼头重胀痛,烦燥易怒属肝火亢盛,应加龙胆萆、夏枯草、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热。若见眩晕,手足麻木,甚则手足震颤,筋惕肉??为肝阳上亢,风痰升动,治拟平肝熄风化痰,选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可加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
, http://www.100md.com
4.痰瘀型眩晕
(1)主证:眩晕,头胀刺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兼见失眠心悸,急躁善怒,面色晦暗黧黑,两晴混浊少神,爪甲紫暗滞涩,舌体胖大有瘀斑,苔腻,脉弦细涩,或细滑而沉。
(2)治法:化痰通络,活血化瘀。
(3)代表方:桃红导痰汤。
(4)药物:桃仁、红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枳壳、胆星。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茯苓、胆星燥湿化痰;枳壳、橘红行气化痰。重者可加川芎、丹参、三七、元胡、三棱、莪术、甘遂、浙贝,以痰瘀同攻。偏寒者加白术、桂枝、吴茱萸,偏热者加竹茹、黄芩、黄连、天竺黄。
总之.痰眩晕以痰为主,故古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证之临床,因痰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尤其是那些顽固难治之眩晕,多由痰邪作怪。但痰邪并非单独出现,往往与风、寒、湿、火、瘀、虚而相兼发病。临证时需详察病情,随证施治。在化痰的同时,分别使用熄风、温散、祛湿、清热、化瘀、补虚等法。患者要注意调节饮食,改善不良工作环境,避免情志刺激,配合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 http://www.100md.com
(三)病案举例
例1.王x x,男性,37岁,干部,1982年10月3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服降压灵、利血平,血压虽有下降,但不稳定,时高时低。就诊时,主诉近1周头晕加重,胸闷不舒,心烦失眠,口苦口干,喉问有粘痰,血压偏高,在某卫生所测170/110毫米汞柱(22.7/14.7kPa)。见其面红亮如涂油,舌质偏红,苔厚白微黄,脉弦滑,心肺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属痰热内郁,肝胆火旺,治宜清化痰热,平肝降火。方选芩连温胆汤加味:黄芩12克、黄连10克、枳壳10克、竹茹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l5克、栝蒌皮15克、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20克(后下)、甘草3克。上方加减服至lO剂,血压基本正常。后续用温胆汤随证加减,服药月余,症状消失,血压正常稳定。服中药期间,未用西药降压治疗。
例2.梁x x,女性,42岁,教师,于1986年3月25日初诊。患者患“美尼尔氏症”10余年,常感头昏头重,如蒙如裹,少食多痰。昨日因过度劳累后,突发头目眩晕,左耳轰鸣,天地旋转,频欲呕吐,即卧床休息。体检:形体肥胖,面色不华,轻度苍白,舌苔白厚腻,脉濡滑。诊断为眩晕。辩证属湿痰蒙闭,上扰清阳所致。治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处方:半夏10克、茯苓15克、天麻lO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生姜3片、旋覆花15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甘草3克。上方服3剂后,诸证大减,呕吐已止,能进流质饮食。继服3剂,眩晕已除,余症悉除。
例3.杨x x,女性,38岁,1986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去年因车祸致“脑震荡”,住我院外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常感头晕头痛,视物发黑,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曾在私人诊所服“伤药”无效,而来我院就治。视其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舌苔白腻,脉细滑,诊断为眩晕。辩证属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治以痰瘀同治,化痰通络,方选桃红导痰汤加减:桃仁lO克、红花6克、枳壳10克、胆星10克、橘红lO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天麻15克、白术l5克、全栝蒌15克、薤白5克。4剂水煎服。因患者备有元寸,嘱其用元寸0.5克温开水研化,兑药服。上方服4剂后,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患者因患“子宫肌瘤”,要求改方治之。随访至今,眩晕末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