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痰滞胃痛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滞胃痛,是指痰浊停滞胃脘,阻遏气机而引起的胃脘至歧骨陷处疼痛,亦称痰滞心痛。本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可按本篇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胃痛其最初致病之由,正如《医学正传》所谓“多因恣纵口服,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而成。病的发展经过,“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病成之后,若复感寒邪,寒邪直中胃脘,与痰浊相合,则为寒痰滞胃,若外湿内侵或内湿壅盛,与痰相合,则为痰湿滞胃;若食滞胃脘,与痰相合,则为食痰滞胃;若肝气犯胃,气郁痰滞,阻于胃脘,则为痰气滞胃;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与痰相结合,则为痰热中阻;若脾阳不足,寒郁内生,则内寒与痰湿互为因果,滞于胃脘,而为阳虚挟痰;若胃阴不足,内热中生,痰热相合,滞于胃脘,而为阴虚挟痰;若病情日久,痰浊阻遏气血,则痰瘀互结,停滞胃脘,则为痰瘀滞胃。痰邪与寒、热、湿、食、瘀诸邪相合,停滞胃脘,阻遏气机,气机不利,壅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疼痛。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痰滞胃脘痛之辨证要点,是以胃脘痛兼胸脘痞满,恶呕吐痰,或泛吐痰沫等为临床特点。临床所见,亦有虚实之分,以寒痰、食痰、湿痰、气痰、痰热、痰瘀等阻滞胃脘作痛者,为实痰证。治当以祛邪为主,分别予以散寒化痰、消食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清热化痰、祛瘀化痰之法。以脾虚挟痰、阳虚挟痰、阴虚挟痰,为虚实夹杂的虚痰证,治以健脾化痰、温阳化痰、养阴清痰之法。
总之,诸法之治,痰去邪除,正气得复,气机畅利,上下得通,胃痛则自止矣。
1.共证: 胃脘疼痛,胸脘痞满,恶心呕吐或嘈杂吞酸,泛吐痰涎泡沫,纳呆厌食。
(1)治则:祛痰和胃。
(2)代表方:香贝二陈汤。
(3)药物:木香、贝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 百拇医药
方中木香、陈皮行气化痰,通络止痛;半夏、贝母和胃化痰;茯苓一则能健脾化痰,以治痰之源,另则能渗湿化痰,以祛既成之痰。诸药合用,健脾和胃,行气化痰。气顺痰除,胃和痛止。
2.分型论治
(1)寒痰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有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痛减,苔白腻,脉弦紧。
②治法:散寒化痰,温胃止疼。
③方药:代表方合良附丸(《良方集》:高良姜、香附)以温化寒痰。寒甚者可加吴萸、荜拔以增温中散寒之力。轻症可局部温敷,或服生姜橘皮汤(生姜、橘皮、半夏、砂仁、甘草)即可。
(2)痰湿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有身困神疲,头目昏蒙,泛吐痰沫涎水,或心悸短气,舌苔白腻,脉滑。
, 百拇医药
②治法:燥湿化痰,和胃止痛。
⑨方药;代表方合平胃散(《和剂局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痰湿甚者,代表方合胃苓汤(《丹溪心法》)。
(3)食痰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脘腹胀满,嗳腐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②治法:消食化痰,导滞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可酌加枳实、槟榔、砂仁以导滞止痛。
(4)痰气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胃脘胀满,痛及两胁,功撑作病,或嘈杂吐酸,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痛作,苔腻,脉弦滑。
, 百拇医药
②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香元以理气止痛。嗳气呕恶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莱菔子以降气化痰止逆。
(5)痰热中阻
①主证:共症兼胃中有热感,口苦粘腻,或两胁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②治法:清热化痰,疏肝和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小陷胸汤(<金匮要略》:黄连、半夏、栝蒌实)。郁热甚者加黄芩、蒲公英。若见两胁胀痛、口苦心烦者、加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丹皮、栀子、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生姜)以疏肝清热,解郁化痰。
(6)脾虚挟痰.
, 百拇医药
①主证:共症兼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呕吐痰沫,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
②治法:健脾化痰,和胃止痛。
③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大枣、生姜)加味。纳差加焦山楂、麦芽,大便溏泄,加山药、炒苡仁、炒扁豆。
(7)阳虚挟痰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隐隐,按之而舒,得温痛减,泛吐清水痰涎,纳少神疲.甚至手足不温,头晕心悸,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软弱或沉细。
②治法:温中化痰,缓急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饴糖)。也可加高良姜、香附以增温中止痛之力。呕吐甚者合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阳复寒祛后,可按脾虚挟痰论治,做善后调理。
, 百拇医药
(8)阴虚挟痰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隐隐,胀闷不舒,口干而粘,或干呕少痰,大便干燥,或有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腻,或花剥,脉弦细数。
②治法:养阴化痰,益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养胃汤(《证治准绳》: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甘草)。方中可加芍药,以配合甘草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也可加杏仁以化痰止痛,且有润肠通便之力。
(9)痰瘀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而有定处且拒按,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或涩。
②治法:化痰活瘀,理气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加瓦楞子以消老痰瘀血,制酸止痛。若兼呕血便黑者,宜辨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者多属热可合用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呕血暗红,或大便如柏油,伴有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虚弱者,多属虚寒,乃脾不统血所致,可合用黄土汤(《金匮要略》:干地黄、甘草、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用大黄、白芨粉煎剂或冲服,对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总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纽,主司运化。无论外感内伤,或是本脏虚弱,均易产生痰浊,故为“生痰之源”。痰邪阻滞必致胃痛。痰又有寒、热、湿、气、食、瘀、虚、实之定性,所以临证要辨证求固定性,针对治疗,不要一味攻痰。要配合祛寒、清热、燥湿、消食、化瘀、行气、以及补虚等、合理施用针对性的药物,方能奏效。
笔者在临证当中体会到,对于胃溃疡,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有时按中医的理论,尽管理、法、方、药恰如其分,但也难达到药到痛减,或药后痛止的效果,甚则胃痛久而不去。这就需要在用药方面,辨证施治的同时,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针对性药物,以急则治标。我常以白芷、香附、乌药、旋覆花、郁金、姜黄、栝蒌、薤白治疗胀痛、攻窜作痛。其中郁金治痛及左胁,姜黄治痛及右胁,旋覆花治疼及两胁,栝蒌、薤白治痛及胸背。以灵脂、元胡、九香虫治刺痛、久痛。曾治久痛不愈患者,以血蝎3克冲眼,收效甚显。以附子、桂枝、吴萸、毕菝、川椒治冷病。以芍药甘草汤治热痛。灵脂、元胡、白芷、芍甘汤为常选通用止痛药。对于疼痛较剧,一般药物不能奏效者,酌加罂粟壳、洋金花,但不宜过用或久用。洋金花过用,有口干、头昏、眼花、皮肤燥热等副作用,减量或停用后可自行消失。
, http://www.100md.com
(三)病案举例
例1.吴x x,男性,48岁。1985年10月2日初诊。患者10天前因饮酒后,突感胃中不舒,呕吐两次,以后常感胃脘疼痛,曾服“复方胃友”、“普鲁苯辛”未效,反复发作,持续至今。刻诊胃脘疼痛,按之更甚,心下痞闷,胃中有热感,饮食减少,口干苦,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胃脘病。证属痰热蕴结。治宜清热化痰,方选香贝二陈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陈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2克、浙贝母10克、木香5克(后下)、栝蒌15克、黄连3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3剂后,患者胃中热痛大减,触之仍痛甚。守方加元胡12克,继服12剂,自觉症状消失,舌脉正常。
例2.周x x,男性,32岁,干部。1983年2月30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已3年,曾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小弯溃疡。服解痉止痛及中和胃酸药物,症状能够缓解。近1个月来,因工作紧忙,饮食无规律性而症状加重,按原西药治疗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症见上腹剑突下疼痛,压之明显,时吐酸水,胃纳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胃脘痛。辨证属痰浊瘀血.阻于胃络。治当化瘀消痰,通络止痛。处方:浙贝15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丹参15克、砂仁6克、灵脂15克、白芨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甘草6克、血竭3克(冲服)。5剂,水煎服。服药后,胃痛已止。继以香砂六君丸加丹参饮以善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例3.杨x x,男性,52岁,1985年8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性胃脘痛,伴嗳气泛恶年余。疼而隐隐喜按,空腹加重,得热则减,食欲减退,食后饱胀,大便稀溏不爽,每日2~3次。在我院门诊胃镜检查,(1)十二脂肠球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西药疗效欠佳,而要求中医治疗。刻诊:面黄形瘦,舌淡,苔白厚腻,脉濡滑。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脾胃虚寒,痰浊中阻,治拟温中散寒,化痰燥湿。方选健脾化痰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陈皮6克、浙贝10克、木香5克、砂仁5克、良姜15克、香附12克、丁香3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上方服6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加减,半月余,症状悉除,胃镜复查胃粘膜恢复正常。, 百拇医药
(一)病因病机
胃痛其最初致病之由,正如《医学正传》所谓“多因恣纵口服,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而成。病的发展经过,“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病成之后,若复感寒邪,寒邪直中胃脘,与痰浊相合,则为寒痰滞胃,若外湿内侵或内湿壅盛,与痰相合,则为痰湿滞胃;若食滞胃脘,与痰相合,则为食痰滞胃;若肝气犯胃,气郁痰滞,阻于胃脘,则为痰气滞胃;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与痰相结合,则为痰热中阻;若脾阳不足,寒郁内生,则内寒与痰湿互为因果,滞于胃脘,而为阳虚挟痰;若胃阴不足,内热中生,痰热相合,滞于胃脘,而为阴虚挟痰;若病情日久,痰浊阻遏气血,则痰瘀互结,停滞胃脘,则为痰瘀滞胃。痰邪与寒、热、湿、食、瘀诸邪相合,停滞胃脘,阻遏气机,气机不利,壅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疼痛。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痰滞胃脘痛之辨证要点,是以胃脘痛兼胸脘痞满,恶呕吐痰,或泛吐痰沫等为临床特点。临床所见,亦有虚实之分,以寒痰、食痰、湿痰、气痰、痰热、痰瘀等阻滞胃脘作痛者,为实痰证。治当以祛邪为主,分别予以散寒化痰、消食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清热化痰、祛瘀化痰之法。以脾虚挟痰、阳虚挟痰、阴虚挟痰,为虚实夹杂的虚痰证,治以健脾化痰、温阳化痰、养阴清痰之法。
总之,诸法之治,痰去邪除,正气得复,气机畅利,上下得通,胃痛则自止矣。
1.共证: 胃脘疼痛,胸脘痞满,恶心呕吐或嘈杂吞酸,泛吐痰涎泡沫,纳呆厌食。
(1)治则:祛痰和胃。
(2)代表方:香贝二陈汤。
(3)药物:木香、贝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 百拇医药
方中木香、陈皮行气化痰,通络止痛;半夏、贝母和胃化痰;茯苓一则能健脾化痰,以治痰之源,另则能渗湿化痰,以祛既成之痰。诸药合用,健脾和胃,行气化痰。气顺痰除,胃和痛止。
2.分型论治
(1)寒痰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有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痛减,苔白腻,脉弦紧。
②治法:散寒化痰,温胃止疼。
③方药:代表方合良附丸(《良方集》:高良姜、香附)以温化寒痰。寒甚者可加吴萸、荜拔以增温中散寒之力。轻症可局部温敷,或服生姜橘皮汤(生姜、橘皮、半夏、砂仁、甘草)即可。
(2)痰湿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有身困神疲,头目昏蒙,泛吐痰沫涎水,或心悸短气,舌苔白腻,脉滑。
, 百拇医药
②治法:燥湿化痰,和胃止痛。
⑨方药;代表方合平胃散(《和剂局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痰湿甚者,代表方合胃苓汤(《丹溪心法》)。
(3)食痰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脘腹胀满,嗳腐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②治法:消食化痰,导滞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可酌加枳实、槟榔、砂仁以导滞止痛。
(4)痰气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胃脘胀满,痛及两胁,功撑作病,或嘈杂吐酸,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痛作,苔腻,脉弦滑。
, 百拇医药
②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香元以理气止痛。嗳气呕恶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莱菔子以降气化痰止逆。
(5)痰热中阻
①主证:共症兼胃中有热感,口苦粘腻,或两胁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②治法:清热化痰,疏肝和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小陷胸汤(<金匮要略》:黄连、半夏、栝蒌实)。郁热甚者加黄芩、蒲公英。若见两胁胀痛、口苦心烦者、加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丹皮、栀子、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生姜)以疏肝清热,解郁化痰。
(6)脾虚挟痰.
, 百拇医药
①主证:共症兼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呕吐痰沫,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
②治法:健脾化痰,和胃止痛。
③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大枣、生姜)加味。纳差加焦山楂、麦芽,大便溏泄,加山药、炒苡仁、炒扁豆。
(7)阳虚挟痰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隐隐,按之而舒,得温痛减,泛吐清水痰涎,纳少神疲.甚至手足不温,头晕心悸,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软弱或沉细。
②治法:温中化痰,缓急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饴糖)。也可加高良姜、香附以增温中止痛之力。呕吐甚者合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阳复寒祛后,可按脾虚挟痰论治,做善后调理。
, 百拇医药
(8)阴虚挟痰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隐隐,胀闷不舒,口干而粘,或干呕少痰,大便干燥,或有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腻,或花剥,脉弦细数。
②治法:养阴化痰,益胃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养胃汤(《证治准绳》: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甘草)。方中可加芍药,以配合甘草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也可加杏仁以化痰止痛,且有润肠通便之力。
(9)痰瘀滞胃
①主证:共症兼胃痛,而有定处且拒按,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或涩。
②治法:化痰活瘀,理气止痛。
③方药:代表方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加瓦楞子以消老痰瘀血,制酸止痛。若兼呕血便黑者,宜辨寒热而治之。呕血鲜红者多属热可合用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呕血暗红,或大便如柏油,伴有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虚弱者,多属虚寒,乃脾不统血所致,可合用黄土汤(《金匮要略》:干地黄、甘草、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用大黄、白芨粉煎剂或冲服,对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总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纽,主司运化。无论外感内伤,或是本脏虚弱,均易产生痰浊,故为“生痰之源”。痰邪阻滞必致胃痛。痰又有寒、热、湿、气、食、瘀、虚、实之定性,所以临证要辨证求固定性,针对治疗,不要一味攻痰。要配合祛寒、清热、燥湿、消食、化瘀、行气、以及补虚等、合理施用针对性的药物,方能奏效。
笔者在临证当中体会到,对于胃溃疡,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有时按中医的理论,尽管理、法、方、药恰如其分,但也难达到药到痛减,或药后痛止的效果,甚则胃痛久而不去。这就需要在用药方面,辨证施治的同时,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针对性药物,以急则治标。我常以白芷、香附、乌药、旋覆花、郁金、姜黄、栝蒌、薤白治疗胀痛、攻窜作痛。其中郁金治痛及左胁,姜黄治痛及右胁,旋覆花治疼及两胁,栝蒌、薤白治痛及胸背。以灵脂、元胡、九香虫治刺痛、久痛。曾治久痛不愈患者,以血蝎3克冲眼,收效甚显。以附子、桂枝、吴萸、毕菝、川椒治冷病。以芍药甘草汤治热痛。灵脂、元胡、白芷、芍甘汤为常选通用止痛药。对于疼痛较剧,一般药物不能奏效者,酌加罂粟壳、洋金花,但不宜过用或久用。洋金花过用,有口干、头昏、眼花、皮肤燥热等副作用,减量或停用后可自行消失。
, http://www.100md.com
(三)病案举例
例1.吴x x,男性,48岁。1985年10月2日初诊。患者10天前因饮酒后,突感胃中不舒,呕吐两次,以后常感胃脘疼痛,曾服“复方胃友”、“普鲁苯辛”未效,反复发作,持续至今。刻诊胃脘疼痛,按之更甚,心下痞闷,胃中有热感,饮食减少,口干苦,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胃脘病。证属痰热蕴结。治宜清热化痰,方选香贝二陈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陈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2克、浙贝母10克、木香5克(后下)、栝蒌15克、黄连3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3剂后,患者胃中热痛大减,触之仍痛甚。守方加元胡12克,继服12剂,自觉症状消失,舌脉正常。
例2.周x x,男性,32岁,干部。1983年2月30日初诊。患者有胃痛病史已3年,曾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小弯溃疡。服解痉止痛及中和胃酸药物,症状能够缓解。近1个月来,因工作紧忙,饮食无规律性而症状加重,按原西药治疗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症见上腹剑突下疼痛,压之明显,时吐酸水,胃纳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胃脘痛。辨证属痰浊瘀血.阻于胃络。治当化瘀消痰,通络止痛。处方:浙贝15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丹参15克、砂仁6克、灵脂15克、白芨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甘草6克、血竭3克(冲服)。5剂,水煎服。服药后,胃痛已止。继以香砂六君丸加丹参饮以善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例3.杨x x,男性,52岁,1985年8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性胃脘痛,伴嗳气泛恶年余。疼而隐隐喜按,空腹加重,得热则减,食欲减退,食后饱胀,大便稀溏不爽,每日2~3次。在我院门诊胃镜检查,(1)十二脂肠球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西药疗效欠佳,而要求中医治疗。刻诊:面黄形瘦,舌淡,苔白厚腻,脉濡滑。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脾胃虚寒,痰浊中阻,治拟温中散寒,化痰燥湿。方选健脾化痰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陈皮6克、浙贝10克、木香5克、砂仁5克、良姜15克、香附12克、丁香3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上方服6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加减,半月余,症状悉除,胃镜复查胃粘膜恢复正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