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63
十七、痰悸(附:痰停心下悸)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悸是指“痰居心位”所致的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伤寒明理论·悸》篇描述为“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本证一般呈阵发性,每因情感波动或劳累而发作。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1.心虚痰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久病脾虚,脾胃化源不足,心血亏虚,水谷精微化失其正,内生痰浊,痰浊乘虚内郁于心,心失所养,故神不安,志不宁,发为本证。正如《证治汇补·惊悸》篇所悦:“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2.痰火扰心:七情之火内发,或六淫化火内郁,或因过食辛辣,过食温补药物,以致积热酿痰,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而发本证。此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所指出的:“痰因火动”之谓。
, 百拇医药
    3.痰饮上犯: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邪,痰饮上犯,心阳被遏,心不自安则发为惊悸。

    4. 痰瘀阻络:心气虚或心阳不足,痰居心位,血运无力,痰瘀内生,或七情过激,劳累受寒,以致血脉阻滞,瘀血内生,痰瘀相关互生,内犯于心,心脉痹阻,心神失养,亦能引起本证的发生。

    (二)辨证施冶

    痰悸之证,根据成因不同,分为心虚痰郁、痰火扰心、痰饮上犯、痰瘀阻络四个类型,治疗应先祛其痰,痰邪一去,又当固本为主,以治痰之源。

    1.心虚痰郁

    (1)主证:心中不时动悸,口不渴,头晕疲乏。肌肤泽润如故,苔滑,脉弦滑。

    (2)治法:导痰养心。
, 百拇医药
    (3)代表方:导痰汤(《妇人良方》)

    (4)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制南星。

    先用导痰汤以祛其痰,痰去则用加味六君子汤(《丹溪心法》: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竹沥、荆芥穗、生姜、大枣)或归脾汤(《妇人良方》:白术、茯苓、黄芪、人参、龙眼肉、木香、炒枣仁、当归、远志、炙甘草)加全栝蒌、法夏、陈皮等以养心化痰。若心动悸,脉结代者,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用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大枣、麦门冬、生地黄、火麻仁)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而培其本。

    2. 痰火扰心

    (1)主证:心悸善惊,口苦,胸闷而烦,或呕恶失眠,恶梦纷纭,食少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http://www.100md.com
    (3)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4)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生姜。

    方中黄连、竹茹清热祛痰;半夏、茯苓祛湿化痰;陈皮、枳实行气祛痰。若心悸易惊,心神不宁,可加龙齿、茯神、远志、菖蒲、牡蛎、磁石,以安神化痰,镇惊定志。若痰火较甚,口苦心烦,便秘溲赤,可加栀子、胆草、胆星、天竺黄,以降火除痰。

    3.痰饮上犯

    (1)主证:心悸,胸脘痞闷,泛恶呕吐痰涎,不思饮食,神疲健忘,头目眩晕,小便短涩,舌苔水滑,脉沉弦或滑。

    (2)治法:温阳健脾,化痰蠲饮。

    (3)代表方:旋覆花代赭石汤(《医宗金鉴》)合苓桂术甘汤(《医宗金鉴》)。
, 百拇医药
    (4)药物: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干姜、人参、茯苓、白术、桂枝、甘草、大枣。

    方中旋覆花、半夏化痰和中降逆;桂枝、干姜温阳化饮;白术、茯苓、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若兼见胸闷气喘,形寒肢冷,一身尽肿,小便不利,脉微细或结代,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宜用真武汤(《伤寒论》:附子、生姜、茯苓、白芍)加肉桂、泽泻、防已、北芪,以温运阳气,行水降逆。

    4.痰瘀阻络

    (1)主证:心悸,多梦,胸闷而痛,形体肥腴少食多痰,唇甲青紫,或舌质淡黯,脉沉涩,或结代。

    (2)治法:豁痰化瘀,通络宣痹。

    (3)代表方:栝蒌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檀香。

    (4)药物:栝蒌、薤白、桂枝、半夏、枳实、厚朴、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檀香。
, 百拇医药
    方中栝蒌、半夏化痰宣痹;枳实、厚朴、檀香行气通络化痰;丹参、红花、川芎、桃仁、桂枝活血化瘀;薤白桂枝通阳宣痹。若胸痛较重者,可同用芳香开泄之品,如冠心苏合丸(成药),以宣痹止痛。

    心悸日久,或经治疗痰浊一去,可见心脾亏虚之证,偏于阴虚者,治宜养阴复脉;偏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心脾。并根据临证的不同,酌情加减,巩固疗效。

    (三)病案举例

    例1:何x x,女性,53岁,干部。1987年8月18日初诊。患者心悸胸闷3年余,伴有多梦,失眠,头昏,脘胀,纳差。曾在我院做心电图检查。诊断力:(1)冠心病;(2)频发性室性早搏。经用慢心律,乙胺碘呋酮等药物治疗,效果不能巩固且副作用大,便求治于中医。诊见形体肥胖,面色?白,舌淡胖而黯,苔白厚腻,脉沉缓而结,辨证属痰浊内阻,心阳不振,心气不能鼓动血行所致。治宜温通心阳,除痰通络。处方:党参15克、附子4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全栝蒌15克、薤白6克、法夏12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当归10克、灵芝10克、炙甘草15克,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配合人参乳鸽汤(人参10克、乳鸽一只,乳鸽去毛清洗内脏,放少许佐料,与人参共炖)食疗,每日1次。
, http://www.100md.com
    8月22日复诊,患者自觉心悸减轻,精神好转,早搏明显减少。舌苔由厚转薄。效不更法,继用原方治疗。患者服药半月余,两次复查心电图,早搏消失,心脏供血较前明显改善。

    例2:邱x x,男性,49岁,1982年3月8日初诊。 患者平素常感心悸,胸闷,心烦失眠,口苦而干,咳嗽少痰,手足心发热,心电图表示频发性房性早搏。要求中医诊治。证见舌红、苔黄腻、脉促,诊断为心悸,辨证属阴虚内热,挟痰扰心,治宜滋阴清热,化痰宁心。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橘红6克、茯神15克、苦参15克、常山10克、枣仁15克、炙甘草6克。患者服药6剂,心悸减轻,睡眠正常,早搏次数减少。原方常山、苦参酌情增量,服药20余剂,早搏消失,余症悉除。心电图检查无异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附:痰停心下悸

    心下悸是指心下(胃)惕惕然跳动而言。痰停心下悸,是指痰浊停滞胃脘,而致心下动悸,并伴有胸闷脘痞,呕恶痰诞等症。本症与心悸,脐下悸发作部位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对待。
, http://www.100md.com
    《金匮要略》首先记载,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诸病源候论》则主要论述了“伤寒悸候”。《张氏医通》对心下悸的证治有较详的论述,在对痰停心下悸的论述中指出:“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使痰停心下悸的治疗更加明朗和突出化。

    (一)病因病机

    素体脾胃虚弱,或内伤饮食劳倦,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生痰饮,或与五志之火相互搏击,痰饮或痰火停击于心下,而发悸动。正如《证治准绳》所述:“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则心下悸动。

    (二)辨证施治

    根据本症的成因不同,将此分为痰火相搏,痰饮停滞两个类型。因于痰火者,治宜清热豁痰,兼肝郁者,佐以疏肝。痰饮者治宜导痰蠲饮,病久中气不足者,应佐以健脾、温阳等法。
, 百拇医药
    1. 痰火相搏

    (1)主证:心下悸动,烦乱,易惊,口苦,失眠多梦,或呕吐痰涎,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心豁痰。

    (3)代表方:导痰汤(《妇人良方》)加味。

    (4)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制南星、甘草。

    方中半夏、茯苓、胆南星清热燥湿化痰;陈皮、枳实行气下痰;可加黄连、竹茹、天竺黄、胆草、苡仁,以清化痰热。失眠多梦加远志、茯神、龙齿、栀子,以清心除烦,化痰安神。

    2. 痰饮停滞

    (1)主证:心下悸动不宁,头眩,呕吐痰涎,小便不利,多饮则甚,苔白润,脉弦滑。

    (2)治法:化痰逐饮。

    (3)代表方: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4)药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方中桂枝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以化痰涎;茯苓渗湿化痰。可加猪苓、泽泻、陈皮、半夏以化痰除饮。

    心下悸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时轻时重,常随情志怫郁,或恼怒而加重。临床实践说明,对于本证的治疗,除了合理用药和针灸外,使之精神愉快,心情畅快,并调节好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