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93
五、痰湿流注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湿流注为流注病的一种,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其特征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处,并有此处未愈它处又起的现象。

    (一)病因病机

    痰湿流注之成,乃因脾虚气弱,痰湿内阻,复感邪毒,流注于皮里膜外,营卫肌肉之间所致。正如《医宗金鉴》指出,“盖人之气血,每日周身流行,自无停息,或因流痰,或因瘀血,或因风湿,或因伤寒汗后余毒……致令气血下行,故名流注”。《医学入门》指出,“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或结核或浸肿,皆因素有痰火,或外感风寒,邪气流行,至其痰注之处而发,或内伤郁怒,以致痰火骤发……”。说明本病是由正气不足,外邪触动宿痰而发。

    (二)辨证施治

    1.初期:初起患处肌肉疼痛,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扶之如绵,或自行消散,或转注它处,伴有寒热,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胸脘痞闷,苔腻,脉滑等症。

    (1)内治:宜健脾化痰,解毒祛邪。

    (2)代表方:木香流气饮(《和剂局方》:半夏、陈皮、姜厚朴、青皮、甘草、香附、紫苏叶、人参、赤茯苓、草果仁、肉桂、莪术、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藿香、木通、生姜、大枣)加减,若热象明显,去人参、肉桂,加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以清热解毒。若发于夏秋之间,兼感暑湿者,加佩兰、青蒿或合用六一散(《伤寒标本》滑石、甘草)。若挟瘀血停滞者,加丹参、桃仁、红花。发于髂窝部位者,加苍术、苡仁。

    (3)外治:外敷阳和解凝膏(药物见“阴疽”篇),或配合隔姜灸,以促其消散。

    2.成脓期:脓成后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左右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兼见壮热,汗出,苔黄腻,脉滑数。

    (1)内治:宜化痰祛湿,托毒透邪,方选木香流气饮加天花粉、浙贝、皂角刺、炮山甲以溃脓托毒透邪。热盛者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苓、黄柏、栀子)。

    (2)外治:宜切开引流。

    3.溃脓期:溃后流出稀浓液,肿硬疼痛渐消,热退纳增,脓尽疮口愈合。

    (1)内治:宜温补外托。

    (2)代表方:托里消毒丹(《医宗金鉴》:生黄芪、皂角刺、金银花)。方中生黄芪益气健脾以扶正,皂角刺溃脓以托毒外出,金银花解毒以消余热。若流脓稀薄,日久不敛者,宜补益气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和剂局方》: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陈皮、肉桂心、当归、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白芍、大枣、生姜)。

    脓尽后的须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大枣、生姜),送服小金丹(药物见“子痰”篇)以绝后患。

    (3)外治:溃脓期先用八二丹药线,即用八二丹(《中医外科学》:煅石膏、外丹,比例为8:2)制成药线引流。脓尽后用生肌散(药物见“痰毒”篇,生肌散中宜加入少量姜炭灰),均以红油膏(《中医外科学>):凡士林、九一丹、东丹)或太乙膏(《外科正宗》: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阿魏轻粉、槐枝、柳枝、血余、东丹、乳香、没药、麻油,制成膏药)外敷患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