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现代著作 > 图书全文 > 《痰症论》 > 第六章 痰证的病理学
编号:11682024
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证的病理学将探讨痰病或挟痰之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规律。它和痰证的病因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国医学认为,痰证痰病的发生,不仅在于患病机体的外部(指致病的原因和条件),而主要在于机体内部的矛盾性(即指人体对致病因素所产生的反应性),包括体内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障碍、脏腑功能活动紊乱,在于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之间斗争的结局。因此,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对痰证本质的深入理解,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

    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痰证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无外乎体内的阴阳失调。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如果两者平衡协调,即:“阴平阳秘”,人体才能健康。倘若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饮食以及体质因素,使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痰证的发生。一般来说,阳邪致病(外感风热暑燥,内伤五志化火,酒食积热),使阳偏盛而阴伤,“阳盛则热”,热炼津液,酿成痰证。如风痰、热痰、火痰、暑痰、燥痰、酒痰、食痰、郁痰等证。阴邪致病(外感寒湿,内伤水饮)则使阴偏盛而阳伤,“阴盛则寒”,寒水凝滞乃生痰浊,如湿痰、寒痰、痰饮等证。阳虚体质,虚寒内盛,不能制阴,水泛为痰,常见于内伤湿痰、冷痰,以及阳虚挟痰、气虚挟痰等症。正如《医学入门》说:“若阳虚肾寒,不能收摄邪水,冷痰溢上……”。素体阴虚,虚火内炽,相煎成痰,常见于内伤燥痰、火痰以及阴虚夹痰、血虚夹痰等证。《医贯》曾指出:“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伤,不及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又说:“阴虚火动,则水沸腾,……水随波涌而为痰”。由此可见,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痰证发生的关键所在。

    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导致痰证的发生。而痰生成后,又以病因出现,从而加重人体的阴阳失调,导致证情进一步发展,或者并发症的出现。可见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但临床上,阴阳失调又是脏腑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障碍的病理变化诸方面总的体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