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135
十二、梅核气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不舒,有如梅核堵塞,故得此名。《金匮要略》对此证有较详的描述:“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病也”。此为临床之常见病,尤以妇女多见,但也可见于男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喉头炎,食道痉挛或食道炎等。

    (一)病因病机

    《仁斋直指方·梅核气》指出,“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古今医鉴:梅核气》也指出“梅核气者……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酿,乃成痰涎郁结,致斯疾耳”。由此可见,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所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加上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故津液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胃痰,痰气循环互结于咽喉,从而发病。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炼津液成痰,痰热互结,气机上逆,阻塞咽喉,发为本病。或因燥邪伤肺,辛温燥烈药物伤肺或风热袭肺,肺失宣降,聚津生痰,火邪挟痰,阻于咽喉,气机不利而致。若气滞痰凝,日久不愈,阻滞脉络,则痰瘀同病,发为本证或加重症情。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本病多因肝脾不和,痰气郁结所致,故又有痰郁之称,原六郁之一。《医方论》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病何有”。然解郁不离疏肝,化痰不离健脾,此乃治本之法。若痰郁化热,肝胃失和,治以化痰清热和胃;若肺燥痰凝,治以润燥化痰宣肺,痰凝血瘀者,治以痰瘀同治。

    1.肝郁痰阻

    (1)主证: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呕之不下,时轻时重,胸中窒闷,时欲太息,或呕恶纳呆,腹胀便溏,或兼胁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2)治法:化痰利气,疏肝健脾。

    (3)代表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药物:制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
, 百拇医药
    方中半夏、茯苓以降逆化痰祛湿;紫苏、厚朴以利气散结;生姜助半夏以和中降逆。可加香附、柴胡、枳壳、佛手、旋覆花、代赭石之类,以疏肝理气,化痰开郁,和胃降逆。

    胸膈满闷者,加栝蒌皮、青皮以宽胸理气。食滞腹胀呕恶者,加焦三仙、莱菔子消食化滞,除胀止呕。胁肋窜痛甚者,加元胡、川芎、香附等,以理气止痛。

    2.痰热互结

    (1)主证:咽喉阻塞不畅,咯吐不出,烦躁易怒,口苦而粘,胸胁闷痛,嗳气呃逆,嘈杂舌酸,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疏肝和胃。

    (3)代表方:柴胡温胆汤。

    (4)药物:柴胡、半夏、黄芩、生姜、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大枣、甘草。
, 百拇医药
    方中小柴胡汤减人参以清热疏肝,和胃降逆;温胆汤以清化痰热,行气和中。若见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以辛开苦降,制酸止呕。若头目眩晕,口苦咽干,痰多而稠者,加入菊花、白蒺藜、川贝母、海浮石等,以清肝泻火,化痰而利气机。

    3.肺燥痰凝

    (1)主证:咽部有物阻塞不适,咯不出吞不下,时而咳痰稠粘,胸膈满闷,口燥咽干,或痰中带血,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润燥,宣肺祛痰。

    (3)代表方:甘露饮(《和剂局方》)加川贝、栝蒌、法半夏。

    (4)药物:炙枇杷叶、天冬、麦冬、石斛、黄芩、茵陈、枳壳、生地、熟地、甘草、川贝、栝蒌、法半夏。

    方中天冬、麦冬、生地、熟地、石斛、黄芩,以滋阴清热润燥;川贝、枇杷叶、枯蒌、法半夏,以清热化痰,宣肺降逆;枳壳下气化痰;茵陈清利湿热。若痰中带血,加仙鹤草以清热止血、止咳。若大便秘结者,加入莱菔子、杏仁、火麻仁、元参等通便润肠。小便黄者,加山栀子、黄柏,以利尿泻热。
, 百拇医药
    4.痰凝血瘀

    (1)主证:自觉咽部有物梗阻,吐不出,咽不下,饮水尚可,饮食则时有梗阻感,呕恶多痰,急躁易怒,情绪不宁,胸部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2)治法:化痰解郁,活血祛瘀。

    (3)代表方: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威灵仙、厚朴、法夏、山豆根。

    (4)药物:桃仁、红花、桔梗、生地、当归、元参、柴胡、枳壳、赤芍、甘草、威灵仙、厚朴、法夏、山豆根。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祛瘀;桔梗、法夏、厚朴、枳壳以行气化痰利咽;生地、元参、山豆根以清热利咽;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若血瘀较著,可加失笑散(灵脂、蒲黄)。痰郁较著,可加郁金、香附、菖蒲。

, 百拇医药     关于梅核气-证,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情志失调,肝郁乘脾,痰浊内生,痰气交阻而成。治疗则宗《金匮要略》方,采用半夏厚朴汤。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本病不仅与肝郁痰凝血瘀有关,且咽喉为肺之门户,肺气失于宣降,痰涎结于咽部,也为本证发病的因素之一。因此,痰因郁生,结因痰凝,不可不辨。且临证病人又常伴有咳嗽吐痰,声音嘶哑等症。咽喉为肺之门户,肺失宣降,故见此症。因此在治疗方面。在理气化痰的同时,当佐用宣降肺气之品。令肺郁得解,上焦通调,宣降正常,拟助痰消结散,故临床上在辨证方中,酌加旋覆花、桔梗、杏仁、枳壳等宣降肺气,化痰利咽,散结导滞,行气散结;加半夏、橘红、栝蒌皮、香附,以解郁散结,化痰降逆;加威灵仙理气宽胸,疏畅气机,每每应手奏效,对于痰结久者,还可加入海浮石、生牡蛎等消痰散结之品。

    《仁斋直指方》指出:“男女或有胸喉间有梅核之恙者,触事而怒,饮食勿冷”。因此临床上治疗本病,应除了药物外,还要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避免情志的刺激因素,并适当调节好饮食,少食或不食辛辣炙煿以及生冷食物,方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三)病案举例

    例1.张x x,女性,28岁,干部,1984年3月20日初诊。患者自觉咽中有物粘附半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每随情绪波动而诱发。近1周来症状加重,曾在五官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经治疗无好转,而要求中医诊治。证见胸脘闷胀不舒,善太息,呕恶多痰,舌苦白腻,脉弦滑,诊为梅核气。证属肝郁气滞,痰气凝结于咽喉所致。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选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川厚朴10克、橘红10克、苏子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5克、郁金10克、桔梗10克、大枣10枚、薄荷3克(后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服至6剂,胸脘闷胀减轻,呕恶症状基本消失,咽中稍感清利。效不更方,继用前方服至10剂,诸症消失。

    例2.杨x x,男性,54岁,干部。1982年6月15日初诊。自诉咽部有异物感6年余,每遇情志不舒及食煎炒炙煿之品后症状加重,叠经中西医诊治,效果欠佳。初诊:咳嗽频作,口苦而粘,胸胁不舒,烦躁失眠,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细数。诊断:梅核气,辨证为肝郁气滞、痰郁化热、气滞血瘀、痰热挟瘀阻于咽喉。治宜清热化痰,佐以行气活血。处方:枳实10克、竹茹10克、陈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栝蒌皮12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

    复诊(6月19日),服药后口苦、胸闷减轻,睡眠好转,舌脉无变化,继用上方6剂。

    三诊(6月26日),咽部异物感明显好转,余症不显。内服药同上,另以血竭、煅硼砂、甘草粉、薄荷冰配制成散,含化。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百拇医药